今日大新闻!
车圈又刮起一阵“听劝”风,这次的主角,正是咱们熟悉的比亚迪!
你想想,如今这网络世界,光有硬实力还不够,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更得会“听劝”。
今天,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比亚迪这位“掌门人”李云飞,是怎么把“听劝”这事儿,做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的!
你可能还记得,李总在社交媒体上那个老名字,够有意思的,叫“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
这名字,绕得让人心里直痒痒,透着一股子幽默劲儿,还有点儿“反差萌”。
可仔细想想,一个品牌的一把手,顶着这么个“武功”的ID,总觉得少了点儿……怎么说呢,不够“正”?
尤其是在眼下这信息洪流、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时代,一个清爽、直接的名字,对品牌传播来说,那可是“刚需”中的“刚需”!
这不,李总自己就说了,这次改名,主要是采纳了广大网友的意见。
嘿,这一下,直接就触动了咱普通人的心弦!
平时咱们在网上有什么想法,哪个不是憋在心里?
能被大佬听进去,还能付诸行动,这得是多难得的事儿!
“将听劝进行到底”这句话,简直就是给所有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的人,打了一剂最实在的强心针!
咱们先来捋一捋这位李总的“成长轨迹”。
他呀,是陕西咸阳武功县人,听着就一股子踏实劲儿!
毕业于同济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了EMBA,这学历,绝对硬核!
2004年就加入了比亚迪,从基层一步步熬上来,2013年已经贵为比亚迪汽车销售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后来又去了比亚迪戴姆勒(腾势)当副总裁,2019年更是独当一面,组建了品牌管理中心,到了2021年,直接成了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
这哪是普通打工人能比的?
这简直就是比亚迪品牌发展史的“活字典”!
你以为他只是个“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的角色?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李总带领的团队,那可是比亚迪品牌传播的“尖刀连”。
还记得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品牌活动吗?
“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那会儿,那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是不是瞬间点燃了咱们的民族热情?
这话说的,直接把中国汽车品牌拧成一股绳,共同对抗国际巨头,这气魄,谁见了不服?
到了第1000万辆下线,又恰逢比亚迪30周年,那个《敢》,把“敢想、敢干、敢坚持”的比亚迪工程师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你看看现在,多少年轻人被这种“硬核”精神吸引?
这可不是靠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注入!
再往前追溯,那些“破圈”的跨界合作,更是玩得溜:
跟《黑神话:悟空》联手,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汽车圈和游戏圈打了个“通天塔”!
你想想,多少年轻人因为这个IP,对国产车有了新的认识?
跟上海乐高乐园合作,这是把品牌年轻化、趣味化的路子,走到了极致。
哪个小朋友能拒绝乐高?
把比亚迪和乐高绑在一起,这不就是“自带流量”吗?
就连支持中国足球少年,或者推动龙舟进奥运会,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其实都在强化一个核心:比亚迪,不只是造车的,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象征。
当然,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比亚迪在技术传播方面,更是下了大功夫。
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云辇、天神之眼、兆瓦闪充……这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技术名词,在李总团队的策划下,一个个都变得通俗易懂,充满了科技魅力。
他们能把复杂的工程原理,转化成让普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让大家明白,比亚迪的“领先”,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
这还没完!
在维护品牌声誉方面,李总更是展现出“硬汉”本色。
“坚决打击黑公关与黑水军”,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
他还推出了最高500万元的长期举报奖励机制,这下可动真格了。
想想多少品牌被网络上的“黑水”搅得心烦意乱?
比亚迪能这么“刚”,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他直接喊话:“拒绝夸大宣传,拒绝过度营销,抵制阴阳怪气,打击造谣抹黑。”这简直就是汽车行业的一股“清流”,一股“正能量”!
说到这儿,咱们得插播一个“小插曲”:
你以为李总只是个“对外”的门面?
错了!
他还深谙“内功修炼”。
你再看看他早年在销售前线的经历,2013年到2015年,他可是真正地在市场一线摸爬滚打过。
那时候,新能源车市还没现在这么火爆,竞争也没现在这么激烈。
他作为发言人,面对媒体的各种刁难,总能应对自如,既保持了品牌的专业度,又没失了亲切感。
还有他去腾势任副总裁那段日子,腾势作为比亚迪和奔驰合资的品牌,定位高端,对品牌运营和市场策略的要求更高。
李总能在那个位置上游刃有余,说明他在高端品牌运作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这为他后来能统筹比亚迪的整体品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小高潮”来了:
咱们再从另一个角度,聊聊李总改名这件事,为啥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这背后,其实折射出当下社会一个很重要的趋势:“真诚”和“直接”的价值回归。
你想想,过去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
品牌公关,也往往是“官方”的、刻板的。
但现在不同了,大家更喜欢“活”的、有温度的品牌。
希望看到品牌背后,是真实的人,是顺畅的沟通。
李总这次改名,正是抓住了这个点。
他没有用一套官方说辞来解释,而是直接说:“听网友的建议,方便大家搜索。”这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坦诚的沟通方式。
这种坦诚,瞬间就拉近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而且,你想想,一个名字,承载的是一个人的身份,更承载的是一个品牌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
从“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到“比亚迪李云飞”,这不只是名字的改变,更是品牌形象的“正本清源”。
“武功”这个梗虽然好玩,但终究带有娱乐色彩。
而“比亚迪李云飞”,直接点明了他的身份和所属品牌,这种清晰的定位,对于一个大型企业的品牌传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像给一辆跑车,从一个个性十足的车身拉花,换成了一套低调却有质感的外漆。
前者可能瞬间吸引眼球,但后者更能体现车辆本身的精良工艺和档次,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第三个“小高潮”:
咱们再从专业角度,聊聊这名字背后的“门道”。
“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这个ID,虽然有趣,但存在“模糊性”。
你想想,用户想搜比亚迪的官方信息,直接搜“李云飞”,可能会蹦出很多非官方的“李云飞”,而搜“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这个搜索词本身就有点长,而且不直接,不容易形成用户习惯。
而“比亚迪李云飞”,这个ID,就非常清晰、直接。
它精准地包含了品牌名称和个人姓名,用户搜索时,能够迅速找到官方账号。
从营销传播的角度看,这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门槛,提高了品牌信息的触达效率。
这就像咱们去餐厅吃饭,如果菜单上写着“惊喜主厨推荐”,你可能会好奇,但也可能因为不确定而犹豫。
但如果菜单直接写着“香煎三文鱼配柠檬酱”,你立刻就知道是什么,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决定。
李总这次改名,不仅仅是为了“好听”,更是为了“好用”。
这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品牌传播策略。
它体现了比亚迪在品牌传播上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
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企业的品牌官,越来越需要放下架子,用更贴近用户的方式去沟通。
李云飞这次的改名,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个变化,更是比亚迪品牌与时俱进、拥抱变化的体现。
你想想,一个敢于听取网友意见,并且能迅速将意见变成行动的企业高管,这样的品牌,你说能让人不喜欢吗?
这不仅仅是“听劝”,这是一种“用户思维”的体现。
当然,也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ID吗,至于这么大惊小怪?
但你想想,在如今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成为一道无形的隔阂。
李总这次的举动,就是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改变,搭建了一座新的沟通桥梁。
这就像在人潮中,你曾经用一个不太好记的暗号和朋友约定见面,后来发现这个暗号不好使,于是你们改用了一个更响亮、更清晰的名字来互相称呼。
这样,不仅更容易找到对方,也更能让别人知道,你们是“一家人”。
李总这次的“听劝”,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品牌建设上的成熟和进步。
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技术的领先,更开始注重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注重品牌的“人设”和“温度”。
这事儿,想想挺有意思的。
下次你在网上看到“比亚迪李云飞”,不妨多留意一下,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个更懂你的比亚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