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专利三冠刷新历史,技术创新如何助力新能源车引领全球赛道

郑州的中原土,夏末的热浪还没褪去,赛车场上人声鼎沸,却不是为了追逐风驰电掣的赛车——而是一场技术的“军备竞赛”结果公布。发布会的大屏幕上,三组榜单赫然展开,不见硝烟,却处处是“证据”。如果你是现场的产品经理,或者旁边的公关人员,脑海里大概只有一句话:“赢麻了。”

比亚迪,三个榜单第一,把“专利三榜”包了圆。中国车企们举着国旗,在巨大的世界地图的专利赛道里,标注出一个集体“弯道超车”的瞬间。可能这一天,某些国外同行本打算午休,现在不得不边吃三明治边分析,“怎么会这样?”

把东西写得太专业,容易令人昏昏欲睡——但专利数字不骗人。中汽信科数据显示,比亚迪以专利授权量三冠王,在混动、纯电和新能源通吃。对于外行,比亚迪的“专利申请量每天四五十件,每天授权二十件”,像是在玩某种工厂流水线游戏;对于业内,无异于“科技领域的搬砖高手”。不是所有砖头都能砌得高,砖头数量堆起来,是墙,能用来防守和进攻。

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喊口号。比亚迪的“刀片电池”、CTB车身一体化、兆瓦快充等等,吐出来的都是术语,但落地看效果:电池更安全、续航更长、百公里油耗就像节食比赛,2.6L的油耗让不少老牌车企无比羞涩。三万转电机,听着像跑步机的档位,实际是行业天花板。如果愿意拿这些技术造拖拉机,估计也能解决秸秆还田的动力难题。

然后,还有一组最直观的“终极指标”——销量。半年,国内销量211万台,海外47万台。增速分别是31%、128%。每个月市场就像被“押宝”,而比亚迪的赔率越来越低。冷静下来问一句:技术真的能转化为销量吗?在中国新能源的赛道里,至少目前是这样。那些技术成果不是丢进展览馆的装饰物,是一颗颗地装进了用户的行驶里程里。

当然,专利榜和销量榜都很光鲜,背面其实是无数技术人员夜以继日的敲代码、画电路和做实验。比亚迪研发人员12万人,15年里,绝大部分时间研发投入都大于净利润。对大多数公司来说,这种财务报表看上去像是在玩“资金消失魔法”——老板心很大,或者说,心很秃。

说到底,这不是“占榜”的终点,而是中国车企首次用技术大杀器正面硬刚全球对手的一次历史性展露。以前大家聊自主品牌,总有点自卑——技术不行、供应链靠人、发动机学不来。现在的现实却像梦游一样反转:核心技术自己造专利,销量冠军自己拿定。就像小时候踢球,总被说不会射门,现在突然成了全场最佳射手。

但理性分析,专利榜三连冠值得庆祝,却不能庆幸。专利多,未必技术都“管用”,也未必每项都能落地商业化。在专利圈,“数量”是最不值钱的一环,关键还要看“质量”。比如新能源技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每突破一厘米,就是用户安全、性能和体验的提升。这个尺度,决定技术能不能真正领先,还是只在新闻稿里“领先”。

专利申请和技术积累,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比亚迪长期强度投入,看上去是孤注一掷,实际上也是对行业的不信任——不靠别人,只靠自己。专利保护了公司利益,也保护了市场格局不被人“抄家”。

但这里有个数据“彩蛋”不太好说:专利大战,只解决了技术竞争,没能消灭“盲目跟风”。新能源赛道里只追专利数量,难免出现“堆积木”的行业虚火。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比亚迪这样做创新,有些公司盲目攒专利,结果专利墙里只有风。一位汽车圈老工程师说:“专利能创新一时,能否创新一世,还得看下一个替代能源。”

比亚迪专利三冠刷新历史,技术创新如何助力新能源车引领全球赛道-有驾

而且,技术领先是否等价于市场全胜?全球赛道,不同国家的法规、用户习惯、基础设施都是“变量”,专利再多,未必能直接击穿壁垒。比亚迪和其他中国品牌的“出海”本质是技术到商业模式的再证明。这一天,国旗插在专利榜里,但下周会不会掉到别的赛道?没人确定——毕竟,创新是永不停歇的死亡竞赛。

坐在实验室办公室,偶尔和同事自嘲:“每天埋头专利,离家近的只有隔壁电池环境舱。”研发人员多了,发专利变成工地堆积砖头这件事,现实里一点也不诗意。比亚迪花了13年沉下心,拿出成绩表,其实是把原来花在买咖啡的钱都换成了买磷酸铁锂的经费。

换个角度想,新能源的专利榜,不是唯中国独有,中国走在前头,是技术历史的必然。但未来十年,谁能保持领先?专利之外,谁能率先突破电池寿命、能量密度、成本极限,以及更科幻的“固态电池”?比亚迪跑在前头,但不代表它会永远领跑。这场竞赛开放比封闭更残酷——下一个赢家,不一定是现在的冠军。

发榜的现场已经无人,媒体和公关早就转场,数据留在了大屏幕上。我想,如果你是行业里的普通研发人员,看到这里,也许会掂量一句: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专利的数量,是技术突破的证据还是一种自我安慰?未来的新能源格局,会不会改写成技术之外的故事?

比亚迪专利三冠刷新历史,技术创新如何助力新能源车引领全球赛道-有驾
比亚迪专利三冠刷新历史,技术创新如何助力新能源车引领全球赛道-有驾

你怎么看这场专利竞赛?在技术领先之外,新能源时代的“下一个弯道”,还会是谁抢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