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

我前几天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现在的新能源车,厂家不给力,很多都是限定公里数,这让不少私家车主吐槽。真的,消费体验变得有点怪怪的。拿我的比亚迪汉L来说,官方说非营运车辆12个月累计最多跑3万公里,谁能刚好控制得那么精确?我算了下,平均每天也就80多公里,听起来没问题,但你试想一下,家里有两三个用车人,周末出去,市区频繁跑短途,再加偶尔一两个长途,3万公里限制瞬间就变得紧绷。

当初买新能源车就是冲着省油费去的,一个月充电费不过两百块。相比我以前开的轿车,C5,一个月油费得一千五左右,那真是省下不少。结果用电车的第几个月,发现自己竟然愿意多跑,毕竟省钱,就不那么纠结开车成本了。周围朋友坐我车,有的还问我,这到底划算不划算?我心里想,真划算。尤其是有智能驾驶助力,塞车根本不带累,慢慢开也没那么烦躁。可厂家这三万许限制,总觉得像是限定我开车的自由,细细想想,确实有点堵心。

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有驾

我一度以为,这个限制就是针对私家车的保护政策,防止人们过度使用导致电池和三电零件提前损耗。可再想想,这不就是厂家在为自己省钱——保修是六年十五万公里,平均下来一年才2.5万公里。多数普通车主这个量足够用,可问题是,谁能准确平均用车?有时候忙工作,某个月跑得多,某个月又少,这3万公里限制,等于把车主的用车弹性捆死。

我一个朋友说,他每天上下班就得跑一百公里,按厂家规定,好不容易半年用完配额,还没法疯狂开。汽车是自己买的,结果用车里程都得看厂家脸色,这规矩听着就别扭,他直接说:这根本不合理,买车是自己省钱,不让多跑是厂家省钱。说得我也干笑两声——说实话,厂家不吃亏,我理解,但车主的感受不就是被忽略了吗?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里写着某位销售的回答:这些数据都是厂家精算过的,目的是保护质保成本,确保工厂不赔本。可这话说得轻飘飘的,车主不一定能接受。真要讲,质保本身六年保十五万公里是大框子,厂家其实是通过这些年限和公里数的标准,逼着车主保持用车节奏,避免一窝蜂高里程导致质保维修频次暴增。问题是,这政策好听点叫科学管理,说白了就是厂家做减法减少赔付。

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有驾

还想到一个没细想过的点——是不是厂家其实也害怕,因为电池技术还在递进,对高里程的电池使用状态没那么自信?毕竟电池衰减,三电系统的风险成本,厂家守着数据算得明白,但新能源车主却没得选——你要么接受限制,要么承担维修风险。这就很尴尬了。

和几个同事聊过,他们普遍觉得,厂家不该用限制累计里程这种很死板的标准,应该用更灵活的质保和服务模式,比如根据车况和具体使用频率调整策略。可现实是,这么折腾起来不简单,毕竟供应链复杂,研发成本高,整个汽车产业链严丝合缝,一个环节浮动都得掂量。就像做蛋糕,配方和烤箱温度定死死的,一旦乱了节奏,味道就全跑偏了。

说到这里,我又纠结了——自己得不要光靠理想和体验说事儿,还得掂量供货链和研发的实际成本,否则这限制看起来像是车企刁难,实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起码,厂家肯定不会白白赔钱。而且,限里程背后,还跟招标采购、三电供应商结算有关,有点像咱们普通人在超市买东西,买多了卖家不给优惠,买少了价格却显得贵——尤其在新能源车这条供应链上,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比普通汽油车大很多。

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有驾

但回到车主角度——每天跑一百出头公里,是挺多的了。有没有人像我一样,超过厂家给的年限里程限制后,就得二手车市场上考虑换车计划了?比亚迪汉L的3万公里,到底够不够用?我的小心算:3万公里质保四年,基本年前都跑到7.5万公里限制了,按我现在的开法还真有些吃紧。这多出来的几个千公里成本怎么计算,感觉省个油费,还被限速了。

顺便说句,我对这事还有点嫌麻烦。买新能源车,享受成本低和智能驾驶,结果被行驶里程绑得死死的,挺烦的。某种程度上,这规定限制了电车的自由属性,让新能源车在普及上多了一道门槛。我这想吵吵嚷嚷的想法,有没有道理?你们的车里程限制有没有碰到过?

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有驾

说白了,车子已经买了,电费便宜,爱开多少开多少,心里别提多美了。可没想到,车企却告诉你哎,你每年得跑有限度哦。我跟销售说过,希望厂家能把累计里程调到4万公里,那才是真放开了,车主才更愿意用。你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想法?或者,听过你们身边有人为这个苦恼的?

我刚才回想,有天一朋友吐槽,这限里程其实就是个‘软锁’,省得厂家维修太贵。说得倒是实在。可我又想,厂家要是放松限制,自己的成本得花多些。这不就是既要留住客户,又要保住利润,不偏不倚的微妙平衡吗?有点像熬汤,火候太大,汤煮干了汤就没味道,火候太小,汤不熟不香。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们有没有想过,新能源私家车的里程限制,是否会影响未来二手车市场的价格波动?比方说,一辆老婆婆家用车跑了3万公里,和邻居大叔家跑了5万公里,哪个才更值钱?是不是有厂家保养这个因素,导致二手车鉴定也更讲究?我还真没详细研究过。

买了新能源电车,因“省油费”随意多用车,路程自然渐增;而电车厂商却限定私家车12个月累计里程,令不少车主难以适应-有驾

我觉得这3万公里的限制,有点跟人性不合,尤其对非营运用户来说,根本没法做到用车自由。新能源车到底算不算自己买的车?还是带着厂商合约的那种租赁感?大家怎么看,到底合理吗?说说你们的实际感受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