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商场,在地下车库绕了三圈,终于在一个角落找到个空位。费劲巴拉地倒进去,刚想开门,duang,车门结结实实地磕在了旁边的柱子上,只能开个小缝,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自己从车里“挤”出来。旁边是一辆几乎占满整个车位的国产新能源SUV,和我这辆开了几年的小轿车比,简直像个移动的客厅。
这场景,现在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了。新能源车,尤其是咱们国产的,尺寸是肉眼可见地在膨胀。五米长的轿车,快两米宽的SUV,在十几二十万的价位里遍地开花。很多老旧小区的停车位,当年是按着桑塔纳、捷达的尺寸画的,现在面对这些新来的“大块头”,显得局促不安,甚至有点滑稽。
为什么?为什么车非得越造越大?很多人会说,电池重、底盘要放电池组,或者说国人就是喜欢大车,听着都对,但又好像没说到根子上。我自个儿琢磨,这事儿如果把时间轴拉长了看,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个几乎必然会重演的工业剧本。
咱们把后视镜拨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那是个什么时代?二战打完了,经济腾飞,石油跟不要钱似的便宜,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乐观情绪。这种情绪投射到汽车工业上,就诞生了一个我们今天听起来很魔幻的品类——“Land Yacht”,陆地巡洋舰。
那些凯迪拉克、林肯,车长动辄五米七、五米八,宽度超过两米,开在路上就像一艘船在巡航。发动机是V8起步,排量大得吓人,但百公里加速可能还不如今天一台买菜车。那时候的美国车企和消费者,没人关心什么操控、什么能耗,大家比的就是谁更长、更宽、更软、更舒服,谁车上的镀铬条更亮。这就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廉价能源和大众心理共同催生出的产物。
后来呢?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油价一夜之间飞上天,那些耗油跟喝水一样的“陆地巡洋舰”瞬间就成了没人要的铁疙瘩。美国人才猛然惊醒,开始研究省油的小型车,也给了日系车企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
好,现在我们再把视线拉回今天。你看,剧本是不是有点眼熟?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扮演“廉价石油”这个角色的,是“廉价的电力”和“过剩的动力”。电费相对于油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让“能耗”这个过去紧紧箍在汽车工程师头上的紧箍咒,一下子松掉了。过去燃油车时代,车重一两百公斤,油耗就得明显上涨,车主的心就得跟着滴血。现在呢?车重两吨半,跟车重两吨,百公里可能也就差个一两度电,几毛钱的事儿,谁在乎?
动力更是如此。以前一台2.0T发动机,压榨出两百多匹马力,就算“钢炮”了。现在双电机一上,三四秒破百成了家常便饭,动力已经实现了“平权”,甚至“通货膨胀”。
当能耗和动力这两个最大的约束条件被拿掉之后,会发生什么?竞争的维度,就不可避免地向着最原始、最直观、最容易被感知的方向滑落——那就是尺寸。
这就引出了我想聊的第二点:我们为一台“大车”付出的,到底是什么?这账,得算三层。
第一层,是【金钱账】。表面上看,我们花二十万,买到了一台过去可能要四五十万才能买到的尺寸,感觉是占了天大的便宜。电费便宜,用车成本低。但隐藏的成本呢?车越重,轮胎磨损越快,一套好点的轮胎换下来,几千块没了。车越大,剐蹭的风险越高,尤其是在老旧城区,保险来年可能就得涨价。更别提在一线城市,为了一个能停下这些大家伙的产权车位,你得额外付出多少真金白银。这笔账,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是选择性忽略的。
第二层,是【情绪账】。开大车,确实有“面子”,能满足一种虚荣心,这是情绪价值的“收入”。空间大,坐着舒服,全家出行不憋屈,这也是实打实的“收入”。但“支出”呢?就像我开头遇到的那种,每次停车都像在玩高难度的俄罗斯方块,那种焦虑感和挫败感。在狭窄路段会车时的提心吊胆。眼睁睁看着一个标准车位自己却停不进去的无奈。这些负面的情绪价值,日积月累,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第三层,是【机会成本账】。当你把所有的预算和注意力都放在“尺寸”这个单一维度上时,你必然会牺牲掉其他东西。可能是更好的操控性,可能是更可靠的三电系统,可能是更精致的内饰用料,也可能是更成熟的智能驾驶方案。汽车是一个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的复杂工业品,成本是刚性的。在这里多给你的,就一定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找回来。为了那个看似“巨大”的壳子,我们放弃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在付款前冷静思考的问题。
所以,捋到这里,脉络就清晰了。新能源车越造越大,本质上不是技术的进步,反而是技术进入平台期后,行业“内卷”的一种体现。当大家在最核心的三电技术、智能化水平上拉不开代差时,怎么办?那就卷尺寸、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因为这些东西最简单、最粗暴,消费者最容易感知,营销最好讲故事。
这是一种路径依赖,也是一种集体性的“偷懒”。它迎合了我们文化中对于“大就是好”的朴素认知,但也可能正在把整个行业带入一个过度竞争的死胡同。就像当年的美国“陆地巡洋舰”一样,这种建立在特定要素(廉价能源/过剩动力)上的繁荣,本身是脆弱的。
未来会不会出现新能源车的“石油危机”?我不知道。这个“危机”可能不是电价暴涨,而是公共资源的极度紧张。当城市里所有的车位、道路都被这些“移动客厅”塞满,当“停车难”成为所有车主的日常噩梦,当社会为这种“尺寸竞赛”付出巨大的外部成本时,市场的风向,或许就会悄然改变。
到那时,我们可能会重新怀念那些灵巧、高效、恰到好处的“小车”的价值。当然,那都是后话了。眼下,看着停车场里那些几乎要亲在一起的“大块头”们,我只能默默祈祷,下一次出门,能少绕两圈吧。
共勉共戒。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