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财报挺亮眼的:营收达到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在千亿以上;经过调整的净利润达到了108亿元,同比猛增75.4%;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4240万台,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还稳坐全球前三的位置,已整整五年啦。不过,光看成绩和数字,和实际情况比起来,差别可大了。信任危机也悄然升温——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小米SU7的投诉超过了1610起,车主们联合维权的人数也突破了300。手机的返修率在过去三年里猛涨了12.8%。更别说成都发生的SU7车祸,因“车门打不开”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靠着“高仿+低价策略”的扩展,小米在手机、家电甚至汽车领域快速铺开,但在品质、专利、供应链方面,争议不断。如今,小米的跨界之路,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小米的争议核心,基本上就是它那“高级模仿加低价压制”的商业套路。在产品设计上,长期对标行业巨头,小米的第一辆车SU7,因为造型和保时Ferrari Taycan相似,大家都笑称叫“保时米”。这种模仿,虽然能降低市场推广的难度,但也带来了专利侵权和创新不足的质疑——比如2024年7月,小米因为电风扇侵权,赔了格力185万元,类似的专利风波在家电圈也不少见。“低价压制”策略,虽然帮助小米迅速占领市场,但暗藏危机:为了控制成本,小米除了压低供应链利润外,也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挤压成本。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就说过,小米为了兼顾低价和“跑车”设计,必须在用料上做出一些妥协,这就埋下了质量隐患。像这次车门设计的风波,就是个典型——SU7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只能电子解锁,没有实体钥匙,极端情况下可能影响救援,这明显不符合汽车“安全第一”的原则。
更让人得提高警惕的是,小米那个“重营销、轻本质”的做法。雷军曾说过,小米汽车“颜值是王道”,把在消费电子里搞流量的套路也搬到了汽车行业:比如宣传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说能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实际拆开一看,却发现没导流槽,也没有连接散热系统,基本变成了“摆设”;手机宣传“逆光之王”,在角落还偷偷标着“仅为设计目标”。这类“参数炫耀+小字免责”的营销手法,虽然能一时吸引眼球,但长期来看,不免会逐渐削弱用户的信任。尤其在汽车圈,安全是底线,不能随便打折的,小米过度强调那1500匹马力的“超跑性能”,却对匹配的刹车系统和底盘技术避而不谈,有业内人士担心,这种“马力过剩”的设计,普通人驾驶可能会成为“城市里的潜在炸弹”。
供应链和生态链的问题愈发严重,让小米的处境变得更为棘手。小米生态链主要靠资金参股,通过控股企业,提供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的支持,但也让这些企业陷入“低利润依赖”的怪圈——像九号机器人帮小米代工时,毛利率才15%左右,比起自有品牌45%的水平,要低得多;石头科技等公司,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不得不逐步摆脱对小米的依赖,走“去小米化”的路线。这种做法不仅压制了生态链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还带来了行业内部的矛盾:传闻说,小米进军造车时,挖走了吉利研究院的核心团队,董明珠也曾公开批评一些公司“偷技术、挖人”,暗示小米可能在破坏行业的生态环境。此外,小米对供应链的严格控制,也让上下游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产业链整体陷入“硬件军备竞赛”的局面,不是真正攻坚核心技术,这样长期下去,对于产业升级其实没有帮助。
面对目前的困境,小米已经开始转型布局,未来五年打算拿出2000亿投入到研发,推出3nm芯片“玄戒O1”,同时推动“人车家全生态”的布局。不过,这条转型之路可不是那么顺畅。一方面,它的研发投入带有“应急式”的感觉,和苹果、华为那种全产业链、全面布局的研发相比,偏重单点突破,抗风险能力就显得不足。另一方面,小米应对一些争议事件的方式也显得比较强硬,2025年至今已经处理了1.64万条舆情线索,法律评估后起诉了92个侵权账号,但却没能真正解决用户的核心诉求。比如“碳纤维机盖”风波中,官方只用2万积分补偿车主,反倒让矛盾越发升级。
小米的难题其实也不算啥新鲜事儿,而是中国企业跨界扩展的一个缩影。汽车作为一类跟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高精尖产品,和手机、家电的本质差别可大了,单靠“性价比+流量”的老套路想走得长远,显然不太现实。就像吉利的李书福说的:“汽车能智能化,但安全性和耐用性不能丢。”眼下,小米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走“模仿+低价”的老路,还是真正朝着技术为驱动、质量为重的方向去走?这个答案关乎小米的未来,也给中国制造业提了个醒——只有抛开“流量至上”的短视观念,扎根核心技术,尊重产业规律,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才能在跨界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展”到“品质提升”的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