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特别乐,董璇老师坐个电车,直接在综艺里表演了一个当场去世,抱着塑料袋就开始吐。弹幕直接疯了,满屏的“我也是”,感觉找到了组织。
好家伙,这下不装了,摊牌了。过去几年,车企们都在拼了命地告诉你,它们的电车零百加速三秒、两秒,快到能把你的灵魂甩在原地,让你体验一把战斗机飞行员的快感。结果呢?快感没体验到,隔夜饭先体验出来了。
数据更魔幻,说有38%的电车用户饱受晕车之苦,这比例比油车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后排的家人,堪称移动的呕吐袋生产基地。
这事儿吧,讲真,一点都不意外。
电车这玩意儿,从根上就带着一种“反人类”的基因。它的核心矛盾,就是工程师的自嗨和普通人肉体的极限之间的对抗。
为啥晕?原理很简单,就是你的脑子被车给干CPU过载了。你的耳朵(前庭系统)玩命地跟大脑报告:“报告总部!我们正在进行空间跳跃!加速度爆表了!”而你的眼睛看着车里纹丝不动的屏幕和内饰,淡定地回报:“总部别听他瞎说,我们明明在沙发上坐着呢。”
大脑一听,坏了菜了,系统出现致命BUG,两个核心传感器数据打架了。怎么办?重启试试。怎么重启?格式化一下,把胃里的东西都清空,吐了就好了。
你看,晕车就是你大脑的一场自我拯救。
而电车,就是那个最强的BUG触发器。
第一,它快得太“贼”了。过去油车,八秒破百都算性能车,你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先“昂”地吼一嗓子,给你个心理准备,然后动力才慢悠悠上来。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电车不一样,它是雷电法王杨永信,不跟你打招呼,直接给你通电,一脚下去,电机瞬间最大扭矩,人“嗖”地就贴在座椅上了。这种感觉不叫推背感,叫后脑勺撞墙感。你的身体被甩出去了,脑子里的程序还没加载完,不晕你晕谁?
第二,那个该死的动能回收。这玩意儿是电车玄学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美其名曰“增加续航”,本质上就是一松油门就替你踩刹车。于是你的驾驶体验就从丝滑变成了抽搐,一会儿往前冲,一会儿往后拽,跟坐海盗船一样。我作为一个真的拥有过特斯拉的中年人,负责任地告诉你,我妈坐我车吐了三次之后,就再也不让我接她了。我跟她解释这是高科技,能省电,我妈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傻子。
第三,底盘悬挂这坨“果冻”做得硬邦邦的。为了塞下那个死沉死沉的电池包,大部分电车的底盘都调得贼硬,路感清晰得不像话,清晰到你屁股能感受到马路上每条裂缝的遗言。更要命的是,这种硬邦邦的悬挂会产生大量2-5Hz的低频共振,这个频率,是人类内脏最讨厌的频率,堪称催吐神曲。
所以你看,电车让你晕,不是一个点的问题,是“加速、减速、滤震”这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组合拳,一套军体拳打下来,谁都得跪。
现在车企们也终于悟了,发现光吹加速快没用了,再快,把用户快吐了,这车还卖给谁?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晕车大赛”开始了。
名字一个比一个玄幻。东风日产搞了个“全域防晕系统”,连香氛都给你安排上了,说能降低52%的晕车率。广汽本田搞了电磁悬挂,说能砍72%。小鹏X9说自己有6D防晕算法,跟修仙渡劫似的。小米也搞了个“舒缓模式”,说能推迟16%的晕车时间。
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坐我爸的破桑塔纳,开窗户就不晕了,那时候车里一股汽油味,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
这些所谓的“黑科技”,听着是不是特别666?
但你把它们的底裤扒下来看,会发现事情的本质非常朴素,甚至有点搞笑。它们所谓的“防晕”,核心逻辑就一句话:把之前吹过的牛,再想办法吃回去。
说白了,就是把那个疯狗一样的电门调得温柔一点,把那个一惊一乍的动能回收搞得线性一点,把那个硬得能颠出结石的悬挂调得稍微软一点。
这不就是油车的驾驶感受吗?
典中典了属于是。花了几年时间,用尽了各种高科技,把自己从一辆正常的车变成了一台“呕吐机器”,现在又开始用更多的高科技,试图把自己变回一辆正常的车。
写到这我感觉自己有点暴躁了,怎么跟个怨妇一样。但没办法,被电车晃吐过的人,都懂这种感觉。我花几十万是买车的,不是买呕吐袋的!
这里面最逗的就是特斯拉。马斯克老师当年就是靠着狂暴的加速和强动能回收定义的电车,现在呢?所谓的“舒适模式”或者把动能回收调到最低,车子开起来就像一辆普通的油车在滑行。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原点。
所以啊,别信他们吹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名词了,什么算法,什么模式,本质上都是软件层面的“打补丁”。这帮人就是之前把油门当弹射器玩脱了,现在往回找补而已,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进步。
真正的核心,永远是底盘调校的功力。怎么让车身在加速、刹车、过弯的时候保持稳定,怎么过滤掉那些烦人的细碎震动,这才是百年车企吃饭的本事,是玄学,也是哲学。
你以为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标吗?不,是它开起来坐起来的那种“稳”劲儿。那种感觉,是无数工程师喂了无数数据和跑了无数里程之后才调出来的,不是你OTA升个级就能解决的。
讲真,车企现在开始卷这个,是好事,说明他们终于把人当人了,而不是把人当成测试加速性能的沙袋。以后“晕车指数”可能会成为跟续航、智能驾驶一样重要的购车指标。
但这也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掀桌子式的竞争里,很多车企已经疯了。为了在参数上压倒对手,为了在发布会上多几个“遥遥领先”,它们可以牺牲掉最基本的东西——舒适性。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打法。先把性能给你拉满,让你觉得很爽,等你买回家发现天天晕车,那就不是它的问题了,是你“体质不行”。
所以,别扯什么6D防晕算法了,那都是压缩毛巾,听着大,实际小。真正能解决电车晕车的技术,其实掌握在每一个开了几十年车的公交车或者出租车老师傅手里。
人家那油门刹车控制的,比德芙都丝滑。
最好的防晕科技,永远是驾驶员那只温柔的右脚。技术?技术有时候就是个屁。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