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交车中心里,灯火尚明。一排刚下线的腾势D9停得横平竖直,反射着冷色金属的律动。工位上零星的笔记本开合声、微信提示音此起彼伏。没人说话,目光都汇聚在一个身影身上——他正在用手机一条条刷着车主群的留言,直到凌晨两点,还在回复那个刚刚吐槽“充电接口位置”的用户。那一晚,赵长江拿出了解决方案,也顺手记录下了下次改款时要改的八个细节。
要是你也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大概会有些复杂的感受——一把手半夜和你一样抢着盯问题,嘴上说“不用陪”,但问题解决起来比谁都狠。这种事,在“996”这个词已经变成互联网遗老的今天,还流行吗?如果你是赵长江,这十六年换回的一切,又值几个通宵?
专业复盘时间,总要回到证据。赵长江的轨迹很简单,他从2009年穿着校服进比亚迪,不是充话费送电动车那种校园招聘,而是十多年如一日的真打硬拼。初任区域销售,到2010年挨刀子“调防”江苏市场,捞到的全是真的一线经验。2015年一战成名——在别人都说唐DM卖不动的西安,一个月跑出800辆,一车一单地干出来。
2017年,一块金字招牌砸下来,他当上史上最年轻的销售总经理。别说按部就班,真要论证据,就是那几年,京津市场销量直接按量级跳,市占率飙到35%,不靠KPI大跃进,全靠摸透终端、工厂和用户的筋骨。他的强项有点像外科医生——剖得开、缝得上、不流血,就是一切决策都建立在数据和用户痛点上。
这个行业里,绝大多数“明星高管”喜欢用厚重履历给自己镀金,但赵长江胜在亲力亲为。比如2021年底,腾势品牌亏成“弃子”时,王传福拍板让他“救火”。亏了35个亿,年销不过5000台——甩卖都没人买的状况。不光没慌,反倒狙击在别克GL8这个高端MPV市场,亲自潜伏进几百个车主群,拿“产品经理”笔记本当枕头,白天指挥调产,晚上聊用户需求。D9上市,市场瞬间吃透,销量一个月破六千,后面N9、Z9一溜小高潮,连平均售价都干到了38.1万,传统豪华都皱眉头的价位。
有人说,“这是天赋”,但我更相信持续热爱和深耕比天赋稳得多。赵长江对“把用户需求刻成产品DNA”念念不忘,用脚跑市场、用耳朵听用户。工厂出问题,他能三更半夜带工程师调线;线上投诉,他亲自回访上百人。真性情,但不戏剧、不煽情。
说得再直白点——他有点像刑侦剧里的老警察,不好大喜功,也不热衷权谋,更在意“案子”本身能否结得漂亮。中国新能源产业这16年,拨云见日、几轮洗牌,谁都能说大话,能一条道“认死理”地熬下来的,凤毛麟角。从唐、汉、宋等高端系列爆款,到后来腾势的焕新计划,他不是靠天降馅饼,而是靠长期“憋大招”——见得多,底气足。
说到这,你可能怀疑是不是在给职业经理人立传歌功颂德——坦白讲,所谓“共生”不过是彼此利用,资本和个人的恩怨还多了。但行业里这样的归零心态、不倦耐性,确实稀缺。他不是看板上的励志典型,普通得几乎无聊。可就是这种普通,能在大风大浪里撑住局面,慢慢扎成钢筋水泥。
对了,职业自嘲一把——做十六年汽车人,容易有“被纳税人教育过”的觉悟。有时销量爆了,是你主导的市场策略;下月一跌,又变成全公司的背锅侠。凌晨的工地和无数次“用户意见征集”,哪一次不是被搞得像失恋一样睡不着。可终归,职业的意义大都归于落地——能真让一辆中国车,在高端品牌的楼宇间扎下根,这一切疼痛也有了合理解释。
赵长江在离职信说“能与中国汽车共成长,是莫大的荣幸。”其实这话有些老派了。荣幸也罢、压力也罢,现实远比大词更复杂。离开比亚迪,是他的决策。下一站去哪,无论是持续加码还是彻底喘口气,对行业,对他本人,都是未定之数。
这让我想到个老问题:一个人的奋斗和一家企业的进化,到底是谁成就了谁?赵长江把最好的16年交给了比亚迪,绝境翻盘、品牌突围,里程碑一个个写进年鉴;但往回看,也许是比亚迪、是新能源汽车的机会成就了他。命运就像答题卡——先出题还是先填空,总有人说得清,但也总有人永远写不完标准答案。
青春易逝,坚守难得。用户还会记住那个凌晨两点、为交付问题鞠躬的身影吗?比亚迪的高端化故事,在没了赵长江的支点下,还能顺利写完下一章吗?我们其实都无法给出盖棺定论。人生这场马拉松,值不值得,是每个人半夜清点自己心里的账簿。
那么,你怎么看?企业对个人的塑造、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在极速更迭的市场上,还值几个夜灯通明的坚持?这场命题作文,你准备好写下去了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