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菲克倒闭,燃油车为何走到这一步?三原因深思

手机里突然弹出一条消息:广汽菲克宣布破产。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心里不是滋味。十多年前,我在一家2S店第一次看到那款致悦两厢车时,眼睛是亮的。不是因为它多贵气,而是那种欧系小车的灵巧线条、扎实的底盘感,还有那股子“我不讨好你,但我很懂车”的倔强气质,让我觉得——这车,有魂。

可如今,连带着这份“魂”,一起被市场淘汰了。

广汽菲克走到今天这一步,真的是因为产品不行吗? 我开了十年老车,跑过十万公里,越开越明白:不是消费者变了,是很多车企从没真正听懂过用户在说什么。今天,我想聊聊燃油车为何会走到这个十字路口,而广汽菲克的倒下,背后藏着三个值得深思的原因。

一、不是用户不买账,而是车企根本没搞懂“老百姓到底要什么”

我当年看上致悦,不只是因为它是两厢车少见,更因为它开起来“整”——转弯不飘,刹车不软,方向盘有反馈。可最后没买成,不是我不喜欢,是价格谈不拢。 九万多卖一辆合资两厢,七万我都觉得贵,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当年,很多传统车企还在用“品牌溢价”绑架市场,而不是用“用户价值”赢得市场。

而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辆不容易坏、保养便宜、配件好换的车。

现在很多人吐槽新车生锈,4S店一句“使用环境差”就打发了。可我告诉你,早年一些车用镀锌板、空腔注蜡,底盘防锈做得比现在某些豪车都扎实。现在的“轻量化”很多时候是“减料化”的遮羞布。 铝材用多了,维修贵了;高强度钢堆上去了,可焊点少了,事故后直接换总成——省了造车成本,却把负担转嫁给了车主。

还有配置堆砌的问题。冰箱、彩电、大沙发,听着高级,但对老司机来说,真不如一个带实体按键的空调面板来得实在。 我试过几款新SUV,调个空调要滑三次屏,下雨天手湿了还识别不了——这叫智能化?这叫添堵。

更别提那些“标配但没人爱”的技术:干式双离合(低速顿挫像拖拉机)、颗粒捕捉器(DPF堵了修一次四五千)、自动启停(电瓶贵一倍,坏得还快)、CVT变速箱(地板油时发动机干吼不走)……这些,都是成本控制下的“技术妥协”,却让用户体验买单。

真正的老司机要什么?手动挡、布座椅、机械手刹、后排有出风口、电瓶能自己换。 可现在,B级车都不给手动挡了。你不说生产,那谁来满足这部分用户?答案是:别人来了,比如马自达,比如领克,比如一些小众性能车。

二、燃油车的对手,不只是电动车,更是“用户习惯的变迁”

有人说,广汽菲克败给国产车,败给电动化。这话对,但不全对。

真正击穿传统燃油车市场的,是“选择权”的转移。

十年前,买车去4S店,销售说什么就是什么。换个机油都要预约,换个空调滤芯被收80工时费。那时候,信息不对称,维修门槛高,4S店掌握生杀大权。

但现在呢?一个抖音视频就能教会你换雨刷、换空滤、查故障码。 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自己动手,省下的不只是钱,更是尊严。当用户不再依赖4S店,车企的“服务垄断”就崩了。

再加上二手车市场兴起。前几年“瓜子”“人人”打得火热,现在“零公里二手车”都成了话题——新车落地就挂牌,转手当二手卖,价格立马打八折。为什么?因为新车溢价太高,消费者用脚投票。

而电动车呢?它不只是动力形式的改变,更是使用逻辑的颠覆。没有变速箱,少了很多故障点;没有机油保养,一年省下两三千;OTA升级,车越用越新。 这些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实实在在降低拥有成本。

广汽菲克呢?它还在用十年前的节奏造车:设计有个性,但渠道少;操控有底子,但营销弱;小众有坚持,但没规模。在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慢一步,就是死路一条。

广汽菲克倒闭,燃油车为何走到这一步?三原因深思-有驾

三、国产车崛起,不是靠堆配置,而是靠“听得见用户的声音”

我们总说国产车“堆配置”,但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堆的,恰恰是用户真正在意的?

比如L2级辅助驾驶,国产车十几万就给全了,合资车二十多万还选装。为什么?因为用户要省心,要安全,要科技感。国产车把“用户调研”做成了日常,而有些合资品牌,还在会议室里看PPT做决策。

再看空间。国人要“大”,不是盲目,是现实需求。 一家五口出门,后排坐三个大人,天幕晒得孩子哭,真皮座椅夏天烫屁股——这些体验,只有真正开过车的人才懂。

而广汽菲克的产品,比如Jeep自由光、指南者,设计偏硬派,内饰偏粗犷,适合越野玩家,但对城市家庭用户来说,“太野了,不够贴心”。 它像一个有才华但不懂社交的理工男,产品有亮点,但不会“讨好”大众。

反观国产新势力,从座椅人体工学到车机语音唤醒,从静音玻璃到空气净化,每一个细节都在说:“我懂你”。 这不是配置多寡的问题,是产品思维的代差。

真实用户的声音:我身边两个朋友的选择

我有个朋友老张,十年前跟我一起看致悦。他最后买了辆大众速腾,开了十年,去年换了辆比亚迪秦PLUS DM-i。我问他为啥不继续买合资,他说:“省油、省钱、省心。上次OTA升级,空调逻辑都变了,这车会进化。”

另一个朋友小李,是Jeep牧马人车主。他热爱越野,对广汽菲克有情怀。但他也承认:“城市通勤,牧马人就是反人类。油耗高、停车难、坐着累。如果Jeep能出一款兼顾城市和轻度越野的车,我一定买。但他们没做出来。”

这两个故事说明什么?用户不是不爱国产品牌,也不是不认可合资品质,而是谁真正解决他们的痛点,他们就选谁。

横向对比:广汽菲克 vs 国产 vs 合资,谁更懂用户?

我们拿三款15万级SUV简单对比:

车型 广汽菲克 指南者 比亚迪 宋Pro DM-i 大众 途岳

动力形式 1.3T+9AT 1.5L插混 1.4T+7DSG

百公里油耗 7.5L(实测) 4.5L(馈电) 7.8L(实测)

智能化 基础车机 DiLink系统,支持OTA MIB车机,无OTA

底盘调校 偏硬朗,有欧系感 舒适取向,滤震好 扎实,但偏老旧

用户痛点解决 越野基因强 用车成本低 品牌认知高

广汽菲克倒闭,燃油车为何走到这一步?三原因深思-有驾

结论很明显: 指南者有个性,但油耗高、智能化弱;途岳稳重,但技术老旧;宋Pro DM-i在“省钱+智能+舒适”上做到了平衡。市场选择了谁?销量说了算。

写在最后:燃油车会消失吗?不会,但必须进化

广汽菲克的破产,不是燃油车的死刑判决书,而是一记警钟。

燃油车不会死,但“傲慢的燃油车”一定会被淘汰。 用户要的不是WRC级别的操控,也不是百公里加速5秒的刺激,而是一辆皮实、省心、好养、开着顺手的车。

未来的燃油车,必须回答几个问题:

能不能让用户自己动手保养?

能不能把自动启停、颗粒捕捉器这些“成本转嫁”去掉?

能不能重新推出手动挡、低配实用版?

能不能像马自达那样,坚持“人马一体”,而不是盲目跟风?

如果不能,那就让位。

汽车市场从来不缺情怀,缺的是把情怀落地成产品的能力。广汽菲克有好基因,可惜没赶上好时代,更没听懂用户的心声。

最后,我想问各位车友几个问题:

你还愿意买一辆“纯粹驾驶乐趣”的燃油车吗?

如果有一款10万级、手动挡、无天幕、布座椅的B级车,你会考虑吗?

你觉得未来五年,燃油车最大的机会在哪里?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

也分享个花絮:我那年没买成致悦,后来买了辆国产车,开了十年,除了换过两次电瓶,没进过4S店大修。有时候,最朴素的选择,反而是最聪明的。

广汽菲克倒闭,燃油车为何走到这一步?三原因深思-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