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运输于10月10日圆满收官,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13亿人次,日均接近1776万人次,同比增长8.6%。其中,10月1日单日发送旅客达2313.2万人次,刷新历史纪录。面对如此庞大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是如何在不新建线路、不大量增开列车的情况下,实现运力跃升的?答案之一,正是“动车组重联”这项高效且经济的技术手段。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所谓动车组重联,是指将两列同型号的8节编组动车组,在车头处通过自动车钩连接,组成一列16节车厢的“长编组”列车。从外观上看,它像是一列普通高铁,实则由两列动车“牵手”而成。这种操作能让单趟列车的运能直接翻倍,从约600人提升至1200人左右。它并非临时拼凑,而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系统化的技术流程,广泛应用于春运、暑运和黄金周等客流高峰时段。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重联的实现,首先依赖精密的机械连接。每列动车组前端都配备自动车钩,又称“钩缓装置”。当两列车以2至5公里的低速缓缓靠近时,车钩会自动完成对接、锁闭,并吸收运行中的震动与冲击。整个过程如同“十指紧扣”,确保牵引力平稳传递。连接后,地勤机械师会检查车钩对中、风管连接和电气插针状态,确保物理连接牢固可靠。这项作业通常在动车所内完成,由8名地勤人员协同操作,全程控制在16分钟以内。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但真正的关键,是“心连心”——电气与控制系统的同步。重联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数据网络的融合。两列动车组必须为同型号,其牵引、制动、通信系统才能通过车钩内的电气插头实现互联。运行时,前进方向的第一组动车组作为“主控车”,司机发出的加速、减速或制动指令,会实时传递至第二组“从控车”,后者自动同步执行。旅客在车厢内几乎感受不到差异,仿佛乘坐的是一整列列车。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这项技术为何能成为铁路应对高峰客流的首选?核心在于其极高的经济性。与增开新列车或加开临客相比,重联几乎不增加额外成本。司机、乘务组、检修人员均为既有配置,无需临时调配;两列车共享一个运行图席位,不占用额外线路资源;能耗方面,由于动力系统协同工作,单位旅客能耗反而低于两列独立运行的列车。铁路部门用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投入,实现了运力的成倍增长。

相比之下,加开一趟临客涉及司机排班、乘务调配、站台调度、信号安排等全链条资源投入,成本高昂。而重联充分利用了既有动车组资源,避免了为短期高峰购置新车或长期闲置的浪费。尤其在高铁网络已趋饱和的背景下,重联成为挖掘运能潜力的最优解。2025年假期,全国铁路日均开行列车12899列,10月8日更达14196列的历史峰值,其中大量列车通过重联方式提升运力。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当然,重联也有其使用限制。由于两组动车仅在车头连接,中间车厢无通道贯通,8号与9号车厢之间无法通行。旅客若误入非本车厢区域,需在下一站下车换乘。为此,铁路12306 App和站台地标系统会明确标注重联列车的车厢分布,帮助乘客精准定位。此外,重联仅适用于同型号动车组,不同型号或技术标准的列车无法实现自动控制同步。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展望未来,随着复兴号系列动车组的全面普及和智能调度系统的升级,重联技术将更加高效。部分新型动车已具备更快速的联挂检测机制,未来或可实现“即联即走”。同时,铁路部门也在探索“灵活编组”模式,根据客流动态调整列车长度,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运力与成本的平衡中,重联不仅是应急之策,更成为现代高铁运营的常态化智慧选择。

铁路假期运输圆满收官,高铁智慧扩容惠及通勤族-有驾

这场假期运输的圆满收官,背后是无数技术细节的精密运转。动车组重联,正是中国铁路以创新思维破解运能难题的缩影——它不靠盲目扩张,而靠对现有资源的极致优化,在毫厘之间,托起亿万人的归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