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才提两天,主驾座椅底下摸到个硬疙瘩,按都按不动!”浙江金华的余先生这波操作,直接把小米汽车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情是这样的:余先生花了30多万,在6月30日下单了一辆小米YU7 Pro,10月12日刚在杭州提车,满心欢喜。可两天后,他换脚垫时,手一摸座椅下方,发现有个明显的硬块,像是有什么东西被“藏”在里面。
他立马联系客服,第二天去金华的小米官方服务店检测。结果你猜怎么着?工作人员拆了螺丝,把座椅抬起来,从一个孔里直接拽出一个L形的金属零件!上面还有编号和二维码,但扫出来只有一串码,啥信息都没有。
余先生当场就懵了:“这是啥?”
他问了一圈,现场工作人员集体沉默,没人敢接话。
最后还是金华售后负责人私下告诉他:“这是工厂的疏忽。”
就这?没了?
他不干了——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的?为啥会出现在车里?是在哪个环节漏装的?最关键的是,如果我没发现,它会不会在开车时突然松动,卡住油门或刹车?想想都后怕!
可更离谱的是,小米售后给的检查单上,清清楚楚写着“车辆功能正常”,但对这个零件只字不提。记者后来联系杭州小米服务中心,对方不接受采访,只留下联系方式。再追问零件详情?直接失联。
家人们,这已经不是“装配失误”那么简单了。你花30万买辆车,结果座椅底下藏着个连品牌方都说不清的“黑盒子”,这谁受得了?这不是质量问题,这是信任危机。
小米从手机跨界造车,靠的是流量和口碑,可制造业不是直播间带货,拼的是品控、是细节、是责任心。你现在告诉我“功能正常”,可一个连自己人都解释不了的零件,真的“正常”吗?
更别说,现在很多新势力车企为了冲销量、赶交付,生产线压力山大,小问题越来越多。螺丝没拧紧、线束裸露、甚至工具忘在车里……今天是座椅下的零件,明天呢?会不会是刹车系统的隐患?
余先生不是杠精,他只是想搞明白:自己每天坐着的这辆车,到底安不安全。可就这么一个基本诉求,为什么这么难?
车企可以犯错,但不能装傻。消费者可以包容,但不能被当傻子。
这件事不该以一句“工厂疏忽”草草收场。小米必须给个说法:这零件是啥?为啥会出现?会不会影响安全?未来怎么避免?
否则,今天藏在座椅下的是金属块,明天可能就是消费者的信任。
你觉得,车企面对这种问题,是该坦诚面对,还是“大事化小”?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监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