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颗冰淇淋可以掀起怎样的风暴吗?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宝马旗下MINI品牌展台因为一次简单的冰淇淋发放活动,引发了外界对企业的强烈不满,甚至还被网友评论为“史诗级灾难公关”。就在此事发酵的几个月后,宝马中国公关的“掌舵者”孙玮宣布退休,这位曾带领团队打造无数高光时刻的行业领军人物,却也在危机应对中遗憾地留下一道未被修复的公关裂缝。作为一位深耕十五年的公关老将,孙玮的时代到底是荣耀多于遗憾,还是风光背后暗流涌动?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在宝马中国的公关体系下,孙玮领导的团队曾创下多个营销奇迹,堪称这个行业的标杆。例如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的“宝马奥运悦传递”活动,通过线上社交互动,让数百万中国网友“种植”属于自己的“悦种子”,并将宝马的品牌理念融入奥运会情境。这种高明的手法直接把宝马的核心价值观和国际性事件巧妙结合,击中了市场的情感痛点。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没有让孙玮的领导风格摆脱争议。业内评价对她充满了对立:一方称她能力超群、作风果断;另一方则批评她管理过于强势,且公关资源分配趋于“圈子化”。尤其是她将个人爱好延伸到职业领域,大量活动资源向她“马拉松跑友圈”的媒体伙伴倾斜。一位资深汽车编辑直言:“宝马的媒体关系变成了‘跑团内部联谊’,外界难以插手。”这是否是团队内部力量消解的一大隐患?
如果我们以国际关系中的“平衡术”来比喻公关工作,就会发现孙玮在某些方面确实走得过于偏颇,使得平衡格局难以维系。她强势领导下的团队,在一些重大传播项目上依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比如Vision Next 100概念车及百年庆典期间的传播活动:宝马借助AR/VR技术,联合科幻作家刘慈欣,从内容到形式,让品牌“科技感”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行业效仿的对象。
但另当危机时刻到来,宝马公关的薄弱环节却暴露无遗。以上海车展的“冰淇淋事件”为例,第一次回应被网友批评为“敷衍了事”,而第二次解释“外国人是内部同事”更被指傲慢无礼。这种公关上的“火上浇油”操作,让宝马遭受了严重的品牌声誉损害,市值一夜蒸发150亿人民币。试想,如果拥有更强的管理机制或更敏锐的危机感知力,结局是否会更改?普通消费者看到了宝马品牌的疲态,这不仅是一场冷冰冰的数据损失,更是一场深刻的情感失望。
当孙玮宣布退休时,看似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但仔细观察却能发现宝马公关所遗留的问题远未结束。表面上,“圈子化”倾向与强势管理风格成了众人落脚的批评点,但实际上,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业内有人认为,企业的公关策略首先需要一支士气高昂、彼此信任的团队,而孙玮的个人化决策模式导致了相反的效果。比如那些可能让传播内容更富有洞察力的中层决策,经常因孙玮的过度干预而成为牺牲品。其结果是,真正的深度创意未能充分释放,而公关资源则开始流向她更信任的小圈子。这种“结构性弱点”在危急时刻显露无遗——看似风光的宝马公关体系,在冰淇淋事件中完全失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反方声音则集中在宝马的跨界合作领域。过去几年间,尽管宝马频频与KOL、大V合作,通过社交媒体增加品牌曝光,但这种模式却停留在“打广告”的层面,缺乏深度内容共创。这种浅尝辄止的合作方式,既没有在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中强化宝马的“智能化”定位,也未能帮助品牌在与国内新势力竞争中抢占先机。就好比一场追逐赛,宝马的跑步速度太快,但却错过了沿途最重要的转弯口。
聪明的故事往往从转折开始。这次,转折出现得让人猝不及防。就在大家认为宝马公关风波会随着孙玮的退休逐渐淡去时,慕尼黑车展的强势亮相却让人重燃对宝马的期待。全新的电动车型宝马iX3在中国市场即将国产化,直接将宝马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推向前沿。这不仅是宝马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更是一场新的技术战线的开端。
更令人惊讶的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表现虽然经历波动,但第三季度销量仅以微弱差距领先于两大德系竞争对手奔驰和奥迪。这种韧性让人思考:是否正是过去那些看似矛盾的资源倾斜和风格争议,使得宝马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持续优势?原本让人诟病的“跑友圈”或许就是宝马能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一种另类渠道,而冰淇淋事件背后深埋的教训,是否会反成为宝马未来公关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可惜的是,现实并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改变。宝马虽然试图通过电动车战略调整重新夺回市场信心,但与国内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小鹏的逐渐壮大相比,它的转型步伐显然还不够快。中国市场上的销量微降证明了一点:宝马品牌与中国消费者间的关系正临考验。修复受损的舆论形象固然重要,但如何在下一步传播中有效触及中国消费者的核心痛点,仍是一个难以攻克的挑战。
孙玮留下的复杂遗产也加深了内部团队的分歧。就像冰裂纹,他能在无意间扩散到更深处,却难以轻易治愈。宝马公关需要的是一场彻底的文化重置,而非简单的调整策略。这不仅关乎冰淇淋事件引发的外界误解,还关乎团队内部资源流向、跨部门协同和数字化传播能力的强化。
如果说宝马公关在孙玮时代经历了高光与暗影,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反思:究竟什么样的领导风格适合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孙玮主导的品牌塑造毫无疑问让宝马在前几年实现了技术与形象上的飞跃,但另过度的个人化决策和圈子化趋势却也让团队错失了平衡发展的机会。我们是否需要为她的职业成就喝彩,同时质疑她遗留的结构问题?有没有可能宝马本可规避上海车展危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复杂命题。
冰淇淋事件真的只是一次意外,还是宝马公关方向性错误的集中体现?孙玮的退休能为宝马带来一场彻底的变革,还是仅仅掩盖了深层次的组织问题?你认为,企业的公关策略应该优先考虑快速反应,还是深度团队合作?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