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消费者还在纠结 “快充 5 分钟够不够用”,另一边,84 岁的陈立泉院士指尖划过固态电池样品,眼里的光比仪器还亮:“液态电池的时代,要翻篇了。”
同样是电池创新,为啥车企的兴奋点和消费者不一样?固态电池的真正价值,真的只是参数升级吗?这问题藏着电动车市场的大变局。
先从这位 “锂电泰斗” 的故事说起。1976 年在德国,一句 “氮化锂能做汽车电池”,让 36 岁的陈立泉立刻转行。回国后在共用实验室里搭装置,1988 年就造出我国第一块固态锂电池。
可日本索尼突然砸出液态锂电商业化产品,他只能压下初心。带队攻量产难题的那些年,他总念叨:“液态的能量密度到顶了,还藏着火险。” 直到 2014 年中国锂电市占率登顶,2013 年他就重提固态电池,牵头搞出 “原位固态化” 技术,破解了固固界面接触的世界级难题。
这场突破的核心,是把液态电解液换成了固态的。别小看这步改变,过去电动车的 “起火焦虑” 全源于此。现在不同了 ——
清华大学张强团队用含氟材料做 “保护壳”,研发的新型电解质让电池在满充状态下通过 120℃热箱静置 6 小时、针刺测试都不炸,能量密度还达到 604Wh/kg,安全和续航能同时在线。
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更厉害,武建飞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超 600Wh/kg,是现有锂电的两倍多,常温循环 6200 次后容量还剩 84.4%。
最关键的是成本。这电池不用钴、镍这些稀有金属,武建飞团队还通过化学改性,把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提了 10 余倍,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还有界面接触的难题,中科院物理所团队在电解质中引入碘离子,这些离子会在电场作用下自动填充电极与电解质间的缝隙,让两者始终紧密贴合。
过去车企拼续航,靠的是堆电池数量。车身变重,操控下降,成本还高。现在 600Wh/kg 的能量密度摆着,续航破千成了顺带的事。比亚迪规划 2027 年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2030 年实现大规模上车,已经调整思路 —— 电池不再是 “储能包袱”,成了重构车内空间的核心部件。
供应链的震动更狠。钴价曾因锂电需求暴涨十倍,刚果(金)的资源争夺让行业头疼。固态电池对稀有金属的低依赖,直接动摇了上游格局。更巧的是,国内企业押注的氧化物路线,避开了日韩硫化物路线的毒气处理难题,产业链协同优势已经显现。
这种改变早有伏笔。陈立泉 1997 年就坚持中试线 “用自己的技术、设备、原材料”,现在看来,这步棋太关键了。
消费者的心思也在变。过去选电动车,开口先问 “续航多少”,背后全是补能和安全焦虑。现在清华大学的安全数据传开,青岛能源所说 2026 年底要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批量化生产,越来越多人开始问 “车内空间多大”“智能化体验咋样”。
这才是最根本的变化:电动车终于不用活在燃油车的影子里了,成了真正的新物种。
但话说回来,破局没那么容易。武建飞研究员坦言,量产还卡着材料一致性、生产良率的脖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全是硬骨头,全固态电池的产业链也需要重新构建。
可趋势挡不住。84 岁的陈立泉还在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奔波,他眼里不只是电池,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根基。
说到底,固态电池的价值从不是参数堆砌。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 “后燃油车时代” 的门 —— 车企不用再死磕续航,消费者不用再为安全揪心,行业不用再被稀有金属绑架。
当电池不再是限制,电动车才算真正站在了新起点上。
你下次选电动车,会先问续航还是车内空间?遇到人质疑固态电池安全性,你会怎么回应?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