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架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87%的武器系统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这是美国国防情报公司戈维尼报告披露的残酷现实。
当中国在2025年10月9日宣布对稀土原辅料实施出口管制时,五角大楼的供应链警报骤然拉响。
特朗普虽迅速回应‘美国能够应对’,但美媒披露,美国稀土库存仅够维持数月,福特汽车部分生产线已停工,F-47六代机项目因材料断供陷入停滞。
这场博弈中,稀土不再是普通的矿产,而是掐住科技霸权命门的战略武器。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全球高科技产业屏住了呼吸。
超硬材料、稀土设备及原辅料、五种中重稀土物项被纳入出口管制清单,这是继4月对钐、钆、铽等7类稀土实施许可制度后的又一次加码。
新规首次将管制范围从产品延伸至技术,禁止未经许可提供开采、加工服务,直指某些国家将中国稀土用于军事目的的“暗箱操作”。
中国稀土管控的底气来自近乎垄断的产业链优势。 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重稀土加工能力占比超过90%。
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0至2023年间,美国70%的稀土进口自中国,但对中重稀土的精炼能力几乎为零。
更讽刺的是,美国唯一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开采的矿石需先运至中国精炼,再返回美国用于军工生产。
五角大楼曾投资4亿美元控股该公司,但其技术仅能处理轻稀土,无法解决重稀土依赖。
特朗普的“能够应对”表态背后,是美国产业的真实困境。
中国管制令出台后,五角大楼紧急启动10亿美元关键矿产采购计划,其中锑采购量达美国年消费量的12.5%。 但由于本土产量仅占全球0.3%,这种试图“囤货”的行为被前国防官员批评为“远超实际供应能力”。
与此同时,欧洲车企大众电动车交付推迟,美国福特关闭部分车间,半导体企业因镓、锗短缺面临停产。
稀土博弈早已超越贸易战范畴,成为军事竞争的“神经中枢”。
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每艘需消耗4.2吨稀土,“标枪”反坦克导弹的红外光学系统依赖中国锗材料。
中国商务部明确指出,部分境外势力通过第三方将稀土转用于军事领域,此举既违反中国规定,也威胁国家安全。
2025年3月,香港海关查获25吨伪装成普通货物的锑金属,广西破获以焊锡膏名义走私铋的条件,这些物资最终流向敏感领域。
美国试图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的努力举步维艰。
G7曾提出设定稀土价格下限、限制对华投资,但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收效甚微。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与美国蓝线合作建厂,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指出,该企业面临现金流问题,且“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全球稀土行业现状”。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离子吸附型稀土绿色提取技术,而美国重稀土分离技术落后中国约20年。
中国管控策略的精准性在许可制度中凸显。 每批稀土出口需独立申请许可证,流程长达45个工作日,且必须填报最终用户信息。
这种追溯机制使中国能够监控资源流向,防止军用流失。 与此同时,中国在上海建立的稀土期货交易所已占据全球60%交易量,定价权悄然从伦敦东移。
从资源输出国到规则制定者,中国正通过全链条控制重塑博弈规则。
全球产业链的震荡折射出稀土的不可替代性。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芯片到战斗机隐身涂层,从新能源电池到量子通信设备,都离不开这17种元素。
特斯拉机器人项目因钕铁硼磁体短缺受阻,部分稀土价格飙升200%。
而中国凭借年产值1000亿元的超硬材料产业(工业金刚石全球占比95%),进一步巩固在半导体、航空航天领域的话语权。
中美四轮谈判未能化解分歧,关税休战期延长至11月10日,但稀土已成为中国“奉陪到底”战略中的关键筹码。
当美国在台海、半导体领域持续施压时,中国选择直击其供应链最脆弱环节。
这场博弈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围绕资源命脉的全面竞争——谁掌控了稀土,谁就握住了高科技时代的咽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