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

最近,关于科技巨头特斯拉的一条新闻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都听说了,特斯拉原计划今年生产5000台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现在这个数字直接变成了零。

消息一出,各种讨论就来了,有人觉得这是特斯拉的技术遇到了大麻烦,项目可能要黄了;也有人认为这又是创始人马斯克的一次“画饼”行为。

但如果我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这次的“停产”事件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它更像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调整,而不是一次被动的技术溃败。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特斯拉暂停量产第二代机器人,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定。

早在今年7月份,马斯克本人就已经在公开场合透露过风声。

他当时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不打算在第二代机器人上投入过多精力去生产几千台了,而是要把所有的资源和技术力量,都集中到开发功能更强大、设计更完善的第三代机器人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暂停更像是“按计划行事”。

这就好比一个建筑团队,本来计划盖一栋普通的公寓楼,但在施工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一份能建造城市地标级摩天大楼的全新设计图纸。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建造那栋普通公寓楼的意义就不大了,更明智的选择是停下来,集中力量去实现那个更宏伟的目标。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特斯拉现在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特斯拉会对第二代机器人如此不满意,甚至不惜放弃已经投入的研发成本,也要转向第三代呢?

核心问题就出在了机器人的实际表现上,可以说,第二代的“擎天柱”在很多关键技术上都还没达到可以大规模投入使用的标准。

最突出的一个难题,就是机器人的“手”。

对于一个人形机器人来说,手的灵活性直接决定了它的实用价值。

我们希望它能像人一样,完成各种精细的操作,比如拿起一个脆弱的鸡蛋、拧一个螺丝,或者整理杂乱的电线。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但根据特斯拉内部工程师的反馈,第二代机器人的手部和前臂设计,远没有达到这种类似人类的灵巧程度,很多精细活根本干不了。

这个问题非常致命,甚至导致许多已经组装的机器人因为缺少合格的手部零件,而无法最终完工。

除了“手”这个最大的瓶颈之外,机器人的硬件还有其他硬伤。

比如,它的关节电机在承受较大负荷,也就是搬运重物时,很容易出现过热现象,温度会迅速升高到警戒水平。

一旦过热,机器人为了自我保护,要么会自动降低运行速度,要么干脆直接停机。

这在要求连续高效作业的工厂环境里,显然是无法接受的。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另一个大问题是电池续航能力。

第二代机器人配备的2.3千瓦时电池,实际用起来连两个小时都撑不住。

这意味着它在工厂里刚开始工作没多久,就得回去充电,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充电和等待上,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硬件不给力,软件也同样没有跟上。

特斯拉在自家的工厂里对机器人进行了大量测试,结果显示,它在执行物料搬运等任务时,效率连一个普通人类工人的一半都达不到。

经过多次尝试和优化,这个效率瓶颈始终没能取得突破。

面对这样一个浑身是“毛病”的半成品,如果强行量产,不仅会造出一堆派不上用场的“废铁”,还会严重影响外界对特斯拉机器人项目的信心。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因此,与其硬着头皮往前冲,不如壮士断腕,承认现有方案的不足,把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更有希望的下一代产品上,这无疑是一个更理性的商业决策。

就在特斯拉按下“暂停键”进行内部调整的时候,外部的竞争压力却在与日俱增。

特别是另一家名为Figure的机器人公司,在特斯拉宣布暂停后不久,就高调发布了他们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03。

与特斯拉的“概念车”不同,Figure03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大规模量产。

他们解决了一个制造业的核心痛点——成本。

过去,制造机器人零件大多依赖数控机床(CNC)进行精密加工,这种方式虽然精度高,但速度慢、成本高昂,一个零件可能要等上一周才能做好,非常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而Figure公司另辟蹊径,采用了压铸、注塑等模具化生产工艺。

这就好比做月饼,用模具一压就是一个,据说生产一个零件只需要20秒,这使得单台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Figure公司已经建成了专门的制造中心,并给出了明确的产能规划:初期年产1.2万台,未来四年内计划生产10万台。

这种将产能和时间表都摆在桌面上的做法,与特斯拉的“停摆”形成了鲜明对比,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特斯拉遇到的困境和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我们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则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更加务实和灵活的道路。

国内的从业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普遍面临着成本高昂、工作效率低、安全性难以保障这“三座大山”。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想要一步到位,造出一个在所有场景下都能完美替代人类的通用机器人,目前还不现实。

因此,中国的企业选择了“小步快跑、各个击破”的策略,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场景。

例如,国内知名的宇树科技,就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工业物流搬运领域。

他们没有去追求一颗像人手一样复杂的“万能手”,而是根据搬运任务的实际需求,对机器人的手部进行了简化设计,牺牲一部分通用性,来换取在单一任务上的高效率和高稳定性。

目前,他们的机器人在搬运效率上已经能达到人工的六成左右,这虽然还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但已经具备了在某些特定岗位上辅助甚至替代部分人力工作的潜力。

另一家名为智元的国内公司,则将目光投向了家庭服务场景。

特斯拉“擎天柱”,千台变零,巨头急调战略!-有驾

他们的机器人不追求强大的负重能力,而是侧重于语音交互、控制智能家居设备等轻量级任务,扮演一个“家庭管家”的角色。

这种策略避开了工业场景对力量和续航的严苛要求,更容易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实现产品落地。

他们计划以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进入市场,先在消费者中建立起认知。

这种“先找一个能站住脚的地方,再图谋发展”的思路,相比特斯拉那种“一出场就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显得更为稳健,也更有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

总而言之,特斯拉机器人这次的生产计划调整,并非行业进入寒冬的信号,而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行业“冷静期”。

它揭示了将科幻电影中的人形机器人带入现实所面临的巨大技术挑战。

马斯克的远大理想固然令人振奋,但技术的发展终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对手的快速跟进,以及中国企业所展现出的务实和创新的发展路径,都为这个新兴产业的未来指明了更多可能性。

这场关于未来劳动力的竞赛才刚刚开始,谁能率先跨越技术、成本和安全的障碍,谁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