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理想的事,心里其实挺复杂的。这车我其实关注挺久的,之前还挺喜欢那个增程概念。最近,跟几个销售聊过天,他们都说,现在的销售压力比以前大多了,尤其是跟问界比。你知道么,不算广告费,市场上这两年车的利润都变薄了不少,供需失衡的感觉很明显。
我记得有次厂里闲聊,说到供应链那点事。你别小看这事,其实就跟你做生意一样。有个供应商断供了两周,整个产线一下就卡住了。其实生产线上的事没你想象的那么复杂,关键还是那点小琐事能卡死整车出货。
说到增程这个东西,我倒感觉它其实就是一个折中方案。电池包太大太贵,车重,也不环保,然后纯电续航又不够看。增程能解决续航焦虑,但它实际上就像那备用轮胎,用得着时真的挺方便,但平时是不是多余?这个问题挺关键。我们这些行业观察者天天看车,但同时也看着车企的折腾——你要不要真硬拼纯电?还是说增程还能撑一段时间?这其实也是个耐心活,不敢太快断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自己去年拍的那辆车的发动机仓,货真价实的陈旧感。有一块塑料底板碎了一角,我那天心想:这车成本真不低,可设计这么不耐操,真够经济实惠的。供应链其实就很像做点心,你选料不错,把工艺搞精致,出来的产品才有市场。反之,偷工减料反而容易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些车子用料那么差劲,真是为了节省成本,还是逼得设计师都心累?我感觉,很多设计和用料其实是相互博弈的结果。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还琢磨,不是所有车的折旧率都一样,像我身边有条线的朋友,他换车周期短,基本三年就不碰了。而一些喜欢收藏的老车迷,十几年都不换。这差别是不是藏在了用料耐久性和后期维护机会里?我个人猜测可能大部分人还是看着用着舒服和维修方便选择车——那个维修的成本,估算一下,如果百公里油耗在7L(这段先按下不表),算下油钱,得多花点时间计算。
说到同行业的差别,你会不会觉得,别的厂家的车型其实也不差,但操控那块,和我以前试过的一手车比,差距就像是苹果和香蕉。有时间,我可能要专门打一场场驾控比赛,看看是不是我感觉错了。很多时候一台车在实际操作中的区别,都不是在参数上,而在于感觉。那种开了就安心的感觉,才最难量化。
我今天和一位维修工打趣,他说:你要买车别只看配置,看易修性。我心里想:这句话其实挺有道理。修车这个事,很多人都觉得麻烦,但实际上,车辆的易修性决定了你用车的懒人指数。比如有个车主,他那车六年了,换个刹车片只花了不到半小时,反倒比新款车难修的多。
对了,你会不会好奇,到底未来车市会怎么走?还是说,卖车的人更喜欢给自己洒点水?其实我觉得,车企也怕变,但又不得不变。装备智能化那一块,似乎成了硬杠,比如你那车平时只负责开,多点智能装置,除了让你觉得高科技,还真得考虑安全性是不是提高了。永远都在纠结:技术越多,出错概率也变高——这个AI系统会不会突然罢工你知道么,我估算,所谓智能驾驶崩溃的概率,大概每百万小时发生1-2次(我猜的,不太确定)。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人开车变得越来越挑剔?原来买个车只看油耗和空间,现在更在乎情感体验。这个情感,是来自都敏俊的车辆设计灵感还是爱车的人生推理?我也搞不清楚。把一辆车变成有温度的伙伴这事,还真不是秒门就能搞定——背后涉及供应链、零部件设计、研发流程,每一环都像极了一场马拉松。
我还记得一位朋友说过:买车,就像找伴儿,一看脸、二看性格、三看耐操。我倒觉得,车的耐用度像个潜规则,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按常规维护,车能活很久。多次维修提醒我,只要养得好,二三十万公里不是梦。说到这,我也没细想过,或许耐久性也在设计时吃了不少公平份额。
这过程中,有没有想过车的真实体验才算,还是只看数字?比如油耗,很多时候觉得无所谓,但实际上,开到一半突然发现,油箱快空了,才明白续航才是真正的硬指标。
汽车这东西,我也是媒人一样的观察者。它会讲故事,也会讲故事。像我每次试驾,都会偷偷观察路上其他司机的反应,究竟是谁更懂车。这些细微的表情和动作,比任何参数都能告诉我:他们真的喜欢它,还是在忍耐。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未来汽车还能走多远?要不要再等一等?或许,是我自己都还没想通,车,还是那辆沉默者。嗯,就像你我一样,想象着下一次的路上,会不会遇到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或者只是拎着一袋泡面,看着那台还在坚持的车——这,或许比什么都真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