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个小目标砸进去,蔚来还在亏。”
10月16号早上,新加坡GIC把蔚来告到美国法院,说他们把收入吹大了上千亿。港股开盘就砸盘,股价一路跳水,8.99%只是收盘数字,盘中最大跌幅12%,120亿港元直接蒸发。朋友圈里做港美股的朋友直接截图:蔚来绿了,我账户也绿了。
这不是第一次被质疑。两年前灰熊就发过长文,点名武汉蔚能这个“表外兄弟”,说蔚来把电池租出去再买回来做收入。蔚来当时回得硬气:查,随便查。后来确实请了第三方,报告没翻出大雷,大家也就散了。这回GIC又把旧账翻出来,更像是手里握着一大堆蔚来股票,眼看价格往下掉,干脆先告了再说,给自己留个后手。
股价跳水只是面子,里子是账本真的不好看。成立十年,19轮融资,融了1200亿元。2023年亏215亿,2024年再亏230亿。隔壁理想已经赚了120亿,小鹏也摸到正向现金流的边了。投资人从听故事到看数字,胃口变了,蔚来还在讲换电、讲高端,市场已经不想等了。
换电这个招牌,曾经让蔚来在圈子里独树一帜。十一假期,8350座充换电站干了200万次活,其中换电115万次,听着热闹。可一算账,每座站砸下去350万,光建设就花了150亿。业内人士透露,只有18%的站赚钱,剩下的大都在啃老本,啃的还是蔚来自家的现金流。更难受的是,快充桩功率蹭蹭往上涨,以前换电三分钟的优势被抹得越来越薄。
9月交付35500台,创历史新高,本应该放鞭炮庆祝。拆开看,主品牌蔚来只交14000台,乐道15500台,萤火虫6000台。子品牌把老大哥反超了,高端招牌有点挂不住。小鹏同月交42000台,理想34500台,当年“蔚小理”的排序,如今成了“小理蔚”。
路线之争更扎心。蔚来一条道走到黑:纯电,不做增程。李斌在发布会上态度坚决:增程是过渡,纯电才是终点。市场可没给面子,30万以上SUV里,增程占比飙到45%,纯电反而从28%掉到18%。理想靠增程一年赚回120亿,蔚来纯电一台亏13.5万,这对比太刺眼。
研发投入蔚来没省过,2024年砸135亿,智驾、电池、换电全覆盖。钱没少花,人却开始跑。6月底,技术规划大佬胡成臣发微博“开启新的征程”。紧接着,智驾核心团队半年走了7个,研报直接写“断层风险”。蔚来官方回应说架构调整,可大模型时代最怕就是核心脑袋搬家,投资人心里打鼓:技术真能按时上车?
多品牌是蔚来的新算盘。乐道主打家用,萤火虫瞄着入门,听起来覆盖更广。可每多一个品牌,就多一条烧钱线,换电站还得跟着一起铺,成本不是简单乘以2。更现实的问题是,乐道、萤火虫把蔚来主品牌的价格锚点往下拉,老车主群里天天吵保值率,口碑反噬随时可能发生。
GIC的诉讼像一面镜子,把蔚来最尴尬的角落全照亮:收入口径、关联公司、亏损节奏、换电盈利、纯电路线、人才流失,每一面都能写成一篇小作文。资本市场最怕不确定性,一旦不确定性扎堆,估值模型就塌方,股价只是最直观的反应。
有人把蔚来比作早年的京东,砸钱做物流,熬到对手跟不上就赢了。但汽车不是快递,换电站也不是仓库,汽车更新迭代太快,市场不会给十年时间慢慢熬。更麻烦的是,京东当年亏的是投资人的钱,蔚来亏的除了资本,还有用户耐心。老车主眼看着二手价跳水,新用户观望情绪加重,销量结构里子品牌占比越来越高,主品牌溢价悄悄泄气。
也有人把希望押在海外市场。欧洲挪威第一站曾经声势浩大,结果月交付长期在三位数徘徊。换电出海成本更高,本地法规、人工、地租,每一项都是吞金兽。国内还没跑通盈利模型,海外更别急着谈故事。
回到眼前,诉讼还在走流程,蔚来已经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口径依旧是“指控没有依据,将积极抗辩”。资本市场听多了这套话术,要看的是实打实的季度报表:现金流还能撑几个季度?毛利率能不能回到两位数?换电站什么时候能少亏一点?
蔚来手里还有牌:用户粘性确实高,NIO House里喝咖啡的车主比试驾客户还多;换电网络一旦开放给别的品牌,理论上能收过路费;135亿的研发不会全打水漂,智驾大模型说不定哪天就追上第一梯队。可每一张牌兑现前,都要先填平230亿的亏损坑。
股价暴跌那天,有车主在车友群发红包安慰大家,说“别怕,我们还在”。资本市场不领红包,只看数字。数字不说话,数字冷冰冰。
1200亿砸进去,蔚来还在亏。
换电站建了8350座,赚钱的还是那18%。
纯电路线很酷,钱包不同意。
智驾大牛走了7个,进度条卡住。
子品牌跑得快,主品牌有点喘。
诉讼来了,股价先跌为敬。
蔚来下一步怎么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