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和科技圈同时炸开了锅。
2025年9月19日,华为和广汽联合发布了一个新品牌"启境",官方宣布这是双方深度合作打造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沸腾了。
有人说"华为这是要带着广汽硬刚BBA",也有人问"国产高端车到底能不能靠技术翻身"。
最猛的是,这个品牌名还是任正非建议的方向,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更是参与了全套的造型评审。
到了10月15日,启境CEO刘嘉铭在社交媒体宣布,首款车型已经完成设计定型了。
按照广汽董事长冯兴亚的说法,这款车计划在2026年年中正式上市。
更恐怖的是,华为派了几百人的技术团队在启境驻场,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到后面的销售运营,全程参与。
这哪是简单合作?分明是两家把全力都压上去了。
之前华为靠问界系列在5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市场打得相当凶,现在又拉着广汽搞新品牌,目标直指30万元级以上的高端市场。
那问题来了:启境到底有什么底气?华为和广汽这次联手,真能把传统豪车的布局搅翻吗?
第一部分:任正非建议品牌名、徐直军参与评审,"启境"为什么这么上心?
其实华为和广汽的合作故事早就开始了,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
之前两家合作主要是华为提供技术方案,广汽负责造车,这是典型的"技术输出"模式。
但这一次不一样,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广汽董事长冯兴亚主动去拜访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搞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品牌。
任正非建议了一个年轻化、科技范儿十足的品牌名字方向,最后确定为"启境"。
这个名字的深意在于"启"代表开启和启航,"境"代表境界和新世界,合起来就是要让用户一坐进去就感受到一个崭新的驾行体验。
你要说这是不是只是改个名字就完事了?那就太天真了。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不但参与了造型评审,而且整个项目从立项开始就有徐直军在把控方向。
到了10月,启境CEO刘嘉铭在官方渠道宣布,首款车型的设计已经定型了。
这背后是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和启境团队一起投入了近百名设计师,经过整整8个月的反复打磨才确定下来。
从时间线上看,设计定型说明啥?说明这不是纸面上的合作,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做这辆车。
更狠的信息来自10月21日的一则报道。
华为派驻了几百人的技术团队在广汽驻场,不是两三个接头人,而是几百号人。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华为把整个研发体系都倾斜过去了。
从最前端的产品定义、造型设计、内饰材料选择,到中间的智能座舱集成、智能驾驶系统开发,再到后面的销售渠道建设、营销策略制定,华为都要掺一脚。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华为和广汽要搞这么深度的绑定。
但只要你看一眼2025年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的现状,一切就说得通了。
高端品牌需要的不只是好技术,还需要好的品牌积淀。
华为虽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已经做到了业界顶尖,但品牌定位始终是一个科技公司,不是传统的豪车品牌。
广汽虽然有造车的经验和品牌知名度,但在高端新能源领域一直缺少一款能打的产品,埃安系列在走量,但高端细分市场一直是空缺的。
所以两家一拍即合,各出各的拳头。
华为掏最新的技术,广汽掏最强的制造能力,两个巨人联手,就看高端市场怎么应对。
启境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明确:面向年轻消费者,瞄准30万元级以上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
首款车F03是一款中大型轿车,计划同时提供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形式。
后续还有一款中大型SUV F05在筹划中。
这是标准的高端车布局,而不是什么"性价比"的小把戏。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启境这波动作,比之前华为和其他车企的合作模式要深入得多。
第二部分:启境到底有什么黑科技?华为和广汽拿出了什么家底?
既然华为和广汽愿意这么深入地合作,那肯定是有核心优势支撑的。
说白了,启境之所以能敢挑战高端市场,就是因为背后有两家企业的最强技术和最强产能作后盾。
华为这边拿出来的是什么?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
首先是智能驾驶系统。
华为在2025年4月发布了乾崑智驾ADS 4,这是继ADS 3.0之后的最新版本。
ADS 4采用了WEWA架构,也就是"世界引擎加世界行为模型"的设计,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全场景的智能驾驶,从城市复杂路况到高速自动驾驶都能覆盖。
根据华为官方的数据,ADS 4在端到端的反应延迟上下降了大约一半,对交通效率的提升程度有明显进展,硬制动的发生率也大幅降低。
换句话说,这套系统的智能程度和安全性都达到了业界顶尖水平。
除了ADS 4,华为还配上了最新的HarmonySpace 5智能座舱系统。
HarmonySpace 5在2025年4月也正式发布了,这是华为鸿蒙座舱的最新代系统。
它采用了全新的MoLA混合大模型架构,整合了通用大模型和音乐、电影等多个领域的AI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HarmonySpace 5的语音交互能力大幅提升,复杂指令的执行成功率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用户可以自然地用口语跟车交互,系统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
同时,HarmonySpace 5还支持与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无缝协作,整个鸿蒙生态都能在车里用上。
广汽这边也没闲着。
广汽拿出的是自家最新研发的星灵电子电气架构。
这个架构基于高速车内以太网和5G通信技术,构建了一套高速互联的神经网络。
星灵架构在2025年3月作为广汽的新智驾品牌发布,已经获得了德国TÜV莱茵的ISO21448功能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6262功能安全最高等级ASIL D认证。
说白了,就是这个架构既智能又安全,符合国际最高标准。
除了架构,广汽还要负责动力系统。
虽然启境首款车的具体动力参数还没有正式公布,但根据广汽在电驱领域的技术积累,预计会使用夸克电驱系统或者相关的高效电机方案。
广汽埃安的夸克电驱2.0已经量产,电机效率达到了业界领先水平,这套系统应该会用在启境上。
此外,启境会提供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形式,这样可以覆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续航和补能来看,虽然完整的参数还要等上市时才能公布,但按照目前国内高端电动车的趋势,启境的续航应该能达到700公里级别。
充电速度方面,高压平台技术现在已经很成熟了,快速充电肯定是标配。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
首款车型的设计定型过程中,这些系统都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验证。
华为和广汽都是不会在产品设计定型之后再去修改核心技术的,这意味着启境上市时拿出来的东西就是真刀真枪验证过的。
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
华为在驻场过程中不仅仅是输出技术,而是全流程参与。
从产品定义阶段就开始介入,确保启境的整个产品策略都围绕华为的技术优势来展开。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什么?就是不会出现"华为的技术做的很牛,但发挥不出来"的情况。
因为从一开始产品就是为华为的技术而生的,天然就是高度匹配的状态。
第三部分:启境硬刚BBA,高端市场真的要被搅翻吗?
现在要说的是最关键的问题:启境带着华为和广汽这么强的技术组合入场,真的能撼动BBA在高端市场的地位吗?
先看看2025年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现状。
宝马X5在2024年全年在中国的销量达到了87800辆,成为最畅销的合资品牌中大型SUV。
2025年宝马X5继续保持强势,在7月份的单月销量达到7070辆,位列豪华中大型SUV第一。
奔驰GLE的表现则相对较弱,2024年上半年销量仅14300辆。
正因为如此,奔驰也在筹划国产长轴距GLE来直接对标宝马X5。
但同时发生的是什么?是国内自主品牌和新势力品牌在高端市场的份额在快速上升。
问界系列在2025年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问界M9在2025年9月的销量达到10503辆,保持在高端SUV市场的前列。
从年初到9月,问界M9已经累计交付了62000多辆,成为30万元以上SUV市场的强有力竞争者。
更早的时候,问界在某个月份甚至在50万元以上的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达35%以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已经开始改变购车逻辑。
以前买豪车就是为了"面子",为了那个品牌的logo。
现在呢?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实际的用车体验。
你的智能驾驶能不能用?座舱交互是不是真的聪明?续航是不是扎实?价格是不是合理?
在这些硬指标上,问界已经用实际销量证明了自己。
启境现在就要把这个思路继续延伸。
如果说问界是用华为的智能技术打动消费者,那启境就是用华为的智能技术加上广汽的豪华底蕴双重打动。
首款车F03定位在30万元级,而宝马X5的起售价是60万元以上。
这个价格优势有多大?太大了。
同样是50万元的预算,在启境这边可能你能买到配置更丰富、技术更领先的车型。
在BBA这边,你可能只是买了一个"品牌溢价"。
启境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它是华为和广汽双品牌的背书。
消费者对华为的智能技术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问界的热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同时,广汽作为传统车企的代表,在造车、品控、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深厚的积淀。
这种结合起来的品牌形象,既有科技感又有制造感,既年轻又可信赖。
当然,BBA不是吃素的。
宝马、奔驰、奥迪这些老牌豪车品牌的品牌力在,销售网络在,消费者对它们的认知已经几十年了。
2025年奔驰还在计划推出国产长轴距GLE来抢占市场。
宝马也在不断升级其电动车产品线。
但问题是,这些传统豪车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速度上,明显不如以华为、问界为代表的新势力。
有个数据特别值得注意。
2025年BBA三家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同比出现下滑。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动化浪潮的冲击。
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智能和技术买单,而不是单纯地为品牌买单。
这就是启境的机会所在。
启境的另一个优势是产业链整合度更高。
华为不仅仅提供智能驾驶和座舱方案,还涉及芯片、传感器等硬件层面。
广汽的电驱、底盘等也都有自主研发的成果。
这意味着启境的整个产品链条是打通的,不像传统豪车品牌那样还要依赖很多外部供应商。
这种垂直整合带来的好处就是成本更低、集成度更高、故障率更低。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虑你也有吗?
启境官宣以后,网络上的讨论特别激烈,各种声音都有。
咱们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来说清楚。
有人问:"华为不是一直说不造车吗?和广汽合作怎么突然又开始造车了?"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不造车"的含义。
华为确实没有造车资质,也不建工厂,更不会自己挂牌子去卖车。
但华为一直在做的就是为车企输出智能汽车的解决方案。
和广汽合作搞启境,本质上还是这个逻辑。
华为负责提供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等核心技术,广汽负责生产制造、销售运营。
这是典型的"技术公司+制造公司"的合作模式,和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搞问界系列是一个逻辑。
所以说华为打脸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还有人问:"30多万买国产高端车,保值率会不会比BBA差?"
这个疑虑是合理的,因为BBA新能源车的保值率确实普遍在60%以上。
但要看到另一面:启境有华为和广汽双品牌背书,未来的保值率未必会差。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买豪车的心态已经在改变。
之前买豪车想的是"卖的时候能值多少钱"。
现在买豪车想的更多是"开的这几年里能有多好的体验、能省多少钱"。
从这个角度看,启境凭借出众的智能化和更低的价格,在用车成本和体验上其实占优。
再有人问:"华为和广汽合作会不会出现交付慢、品控差的问题?"
这个问题触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因为问界系列早期确实遇到过产能爬坡不足的情况,广汽的产品也被吐槽过品控问题。
但这一次不一样。
首先,启境的生产线是提前布局的,不是到了交付时期才临时抱佛脚。
其次,华为派驻了几百人的技术团队驻场,全程把控从设计、生产、测试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
华为在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上的经验也很丰富,有了华为的介入,品控应该不会是问题。
第三,启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牌,不是某个现有产品线的衍生品,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按最高标准来建设。
还有人关心的是"启境的销售网络怎么样"。
这个问题也重要,但启境有先天优势。
广汽本身有完整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启境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基础。
同时,华为也可以通过体验店、在线销售等新渠道来补充。
问界的销售模式创新就很值得参考,线上线下结合,客户体验反而比传统渠道更好。
结语
从2025年9月19日启境品牌的正式官宣,到10月15日首款车型设计定型的宣布,再到10月21日华为几百人驻场把控品质的曝光,一连串的信息都在表明同一个事实:华为和广汽这一次是真的要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一场大变革。
任正非亲自建议品牌名方向,徐直军参与每一个重要的造型评审,这不是走形式,而是这两家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把启境当成了战略级的项目来对待。
华为用乾崑ADS 4智驾系统、HarmonySpace 5智能座舱和一系列芯片传感器武装启境,广汽用星灵架构、夸克电驱系统和深厚的制造经验支撑启境,两家巨人的联手不是简单的1+1,而是化学反应。
2026年年中首款车上市时,这款F03中大型轿车会用什么样的价格、什么样的配置去挑战那些传统豪车品牌?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看,消费者已经开始相信国产高端车能用技术来弥补品牌积淀的不足。
问界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启境接棒,背后还有更强的技术支撑、更深度的企业参与,高端市场的竞争格局确实要被改写了。
从BBA的角度看,传统豪车品牌正在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前你们可以靠品牌和设计去打天下,现在消费者要的是"实在的好技术、实在的好体验、实在的好价格"。
在这三点上,启境都有竞争力。
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谁能抓住这个时代的机遇谁就能笑到最后。
华为和广汽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就看2026年启境上市时,高端市场的反应会有多激烈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场竞争对消费者是最有利的。
因为有了启境这样的新选择,消费者在高端市场的选择权就更大了。
既可以选择传统的BBA品牌保持风险最小,也可以选择新兴的启境品牌享受最新的技术。
无论怎么选,都能被市场的竞争所驱动的产品力提升而受益。
这才是真正的"消费者赢"的局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