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最近在行业里有点尴尬。2020年,相关部门发了通知,四年时间里搞了一波示范应用,眼看项目就要收官,本以为能乘风破浪,但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产量229辆,同比跌了七成多,销量也只剩284辆,降了六成多;1到7月累计产销也都腰斩。和隔壁纯电动汽车红红火火相比,这边的冷清,像冬天里的冰窖。
其实氢燃料电池汽车不是忽然掉队,人家产业起步时声势不小。示范应用这几年,产品性能算是赶到了国际水平,零部件也搞出了创新,产业链雏形基本有了,成本骤降一大截。电堆每千瓦成本甚至从六年前的1.5万元降到1千元,系统成本也控制在2千元以下。看起来,推广氢燃料电池车没什么技术瓶颈,产业链和市场也差不多齐备,商用车领域尤其表现不错。但问题就是“看上去很美”——跑得快的只是政策推动,真正的市场自发增长还没见到。
这一轮四年示范快到期,市场表现也不咋地。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董理事长说,示范应用带来的红利快用完了,大家都在观望,投资热情不高,企业亏钱的多,连跑带喘。这种局面不难理解,政策一旦收手,大家都想看看,下盘怎么接。缺了政策兜底,市场规模撑不起来,企业日子也难熬。别说是乘风破浪,能不能活下去都成了问题。

说到底,氢燃料电池汽车干不过纯电动,有些根子上的原因。经济性短板太明显,关键技术搞起来难,成本压不下来,基础设施稀缺,实际运营还贵。加氢贵,购车也贵,用起来实打实地比燃油车、电动车都费钱,就像买了豪车却到处找不到加油站一样。普通用户吃不消,只能停在示范项目里“画圈圈”。有专家就说,短期内降低加氢成本是最直接的一招,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再看乘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车其实技术已经达标,性能寿命都够用,但成本就是下不来。燃料电池、储氢系统通通贵,想快速推广实在有点难。加氢站也是个痛点,全国加氢站数量少,每座站距离市区远,运营成本高,有些站甚至直接歇业。用户就算愿意试试新鲜,也常被堵在半路,找加氢站跟打地鼠差不多。业内研判,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加氢站覆盖能力,才是左右氢燃料电池汽车“起飞”的关键因素。
这两年,不少氢能公司财报也很“倒霉”。亿华通这家龙头企业2024年营收掉了一半,亏损猛增。公司说,经济大压力下,资金链紧张,产销规模小,竞争又激烈,基础设施跟不上,市场迟迟打不开。这些具体问题叠加一块,企业跑不动,也就不是啥新鲜事了。
其实话又说回来,即便日子难过,圈里还是有不少企业咬牙坚持,继续搞研发不肯放弃。比如重塑能源就琢磨着,能不能往工业副产氢市场蹭“便宜氢”,结合钢铁、焦化、石化等本地货运场景,把运营成本拉低。他们看重的是大宗货物运输这个赛道,觉得氢能重卡还是能“杀出一条血路”。有些地方也在试着给氢能重卡发补贴、通行费减免,争取让它多跑跑高速和长途。
业内不少人都呼吁,应该赶紧把利好政策接上,别让氢燃料电池汽车掉进“政策断层”的坑里。董理事长说,这事意义重大,氢燃料电池汽车能不能继续发展,直接影响产业链。已经靠政策将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压下来了,在优势技术和合适场景下,只要政策再给点力,说不定就能推广开了。毕竟氢能源领域里,燃料电池汽车是个先头兵。要是它掉队,整个氢能源系统的发展都得“歇菜”。而且燃料电池技术不是终点,还能继续升级,电堆温度做高点,热效率还能提升,膜材料贵金属用量也能降。
讲到底,氢燃料电池汽车能不能“破局”,还得各路人马一块合力。政策要敢于继续托底,不仅是给钱,更是给企业信心;企业伙计要继续攻关技术,把成本再压下去;基础设施能不能“长牙”,加氢站得多起来,用户用车才不犯愁。全生命周期成本和补贴政策如果跟得上,说不定“水到渠成”那一天就来了。
整个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像是在“过山车”里兜圈,示范期快收官,大家都在赌下一步怎么走。用中国人的话说,这一点点困境,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政策、技术、基础设施三驾马车真的一起拉,不怕下雨刮风,总能见到天晴。
不管前路多坎坷,行业里的人骨子里都不服输——毕竟,谁不希望车跑得远,加氢站多得跟豆腐铺一样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