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素质争议刷屏,品牌形象风评急转直下,创始团队连夜应对危机

霸屏的理想车主负面视频正让理想汽车在网络上沦为“靶子”,创始人李想压力山大,公关团队几乎24小时待命灭火。

就在大家还在讨论理想i8和卡车碰撞风波时,一段川渝高速上理想汽车无人驾驶的视频又火上浇油——驾驶座上没人,仅靠矿泉水瓶“控制”方向盘,副驾上的人悠闲地追剧,这种极端的“操作”将争议推向巅峰。

类似的短视频接二连三刷屏,网络上一时间炸锅,各种标签和吐槽让理想这个原本代表“精英中产幸福家庭出行”的车企,陷入史无前例的品牌危机。

理想车主素质争议刷屏,品牌形象风评急转直下,创始团队连夜应对危机-有驾

其实,理想汽车的“倒霉”一点都不突然。

从品牌诞生那一刻起,它就主动拥抱了城市中产家庭,用各种营销打造出高端、体面、安全、科技感十足的形象。

可你看最近网络上的热门视频,理想车主“停两格”、强行加塞、不让行人、路怒冲突、无人驾驶搞笑操作样样不缺——这些在任何大城市都极容易让人反感的场面,偏偏一点不做掩饰地被拍下来,配上“理想车主素质堪忧”标签成了迅速传播的网络狂欢素材。

要说车主行为影不影响品牌,看看最近理想销售店的冷清气氛就知道了。

有人实地去探店,发现咨询的家庭客户直言“有点担心车主素质这个风评”,销售员嘴上说“每个品牌都有极端案例”,但自己表情很无奈。

哪家企业愿意沦为群嘲对象?

本来,理想赖以安身立命的正是老客户的高复购和口碑推荐,现在这些自媒体热门话题一波接一波,那个打造出来的完美精英客户画像迅速崩塌,于是连内心最忠诚的用户也开始动摇了。

网络世界总会“分裂”出两种极端。

一派网友抓住理想车主一通狂喷,甚至总结出“买理想的都觉得自己了不起”“理想车主是街头新霸主”等字眼,乐此不疲地热议和二创。

另一派则气愤地反对“贴标签”,用“自己遇到的理想车主都挺有素质”“大家别被极端案例绑架”来试图挽回风评。

被困在风暴中心的,是一大批被同质化标签困扰的真实车主,谁都不愿莫名其妙被推上道德高地,也不想成了别人眼里的反派。

其实,不单是理想汽车才有这类烦恼。

你翻翻新闻,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事故早不稀罕,宝马车主坐引擎盖维权也成“经典老梗”。

甚至前阵子理想i8和东风柳汽卡车对撞那件事,本意是秀自家安全性能,结果因为测试流程和视频发布惹出版权争议,反倒让品牌陷入被“碰瓷”质疑。

再加上河北孕妇车主按喇叭事件、L9车主佳伟“蹭吃蹭喝”维权插曲,理想这波负面热点几乎在各路舆论的显微镜下一环扣一环。

类似场面在4S店、家庭用户和路上随处可见。

像佳伟因为轮胎静音棉脱落,被4S店简单糊弄后愤而“长驻”店内蹭餐喝水,整个过程被网友吐槽过度维权的奇观;河北的孕妇女车主则因转弯和摩托冲突,按喇叭又自曝身份,引发网友对权利与规则边界的持久争辩。

理想品牌莫名被层层复杂的社会话题包裹,车主的形象悄然由“中产精英”变成“麻烦制造者”,实在令人唏嘘。

理想车主素质争议刷屏,品牌形象风评急转直下,创始团队连夜应对危机-有驾

网络这样的大型风波,对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其实都是种两难。

比如理想创始人李想,不仅要稳定团队,还要想尽办法让品牌止损。

听说这几天理想内部会一场接一场,李想还在会上发火,公关部门全员加班删差评,可短视频与热搜更新远远快过堵漏速度。

理想甚至打算发布公告呼吁文明用车,还要组织驾驶培训班,但网上评论区一片冷嘲热讽,直言“治标不治本”。

普通车主压根不见得愿意参加这些官方培训,就算公司做了再多,也很难扭转那种刻板标签的广泛传播。

冷静回头想想,“理想车主”这顶帽子到底该扣在谁头上?

中国这么大,有素质的、不讲理的、有规矩的、爱钻空子的,哪种人都与其车标毫无必然关系。

可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语境下,“理想”等同于“中产”,这层身份自带优越和矛盾感。

一旦某个出格事件添进来,就很容易引发共鸣,成为自媒体和网友集体宣泄不满的出口。

谁还记得,几年前特斯拉Autopilot事故被群嘲“自动驾驶杀手”,甚至有段时间,宝马成了“引擎盖维权代名词”,这不就是网络标签化的后遗症么?

行业专家其实早有预警。

比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就曾直言,消费者对高级辅助驾驶风险严重低估,建议厂商必须强化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

想想也是,理想这波舆论危机还真不只是偶然,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提升,新时代“舆论放大镜”将任何品牌偶发的极端现象拎出来展示放大,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个例,不仅害苦了品牌,更伤害了广大普通用户的路人缘。

理想现在怎么解?

表面上做好公关危机处置,也许可以暂时止血,但要想彻底扭转长期风评,仍绕不开“以人为镜”。

现实场景里,你见过多少中产家庭在路上守规矩、有礼貌的?

同样,也不缺乏一部分“买车仿佛买了特权”的自以为是。

那天在停车场,我就亲眼看见一辆理想L7堵了出入口,司机一副“理直气壮我有急事”模样,旁边另一辆小鹏缓缓倒车,车主停下来耐心解释状况——明明都是新能源车主,为什么差别这么大?

理想车主素质争议刷屏,品牌形象风评急转直下,创始团队连夜应对危机-有驾

其实只是具体遇到什么样的人罢了。

更直接的原因,其实还是基数大、曝光多。

理想今年卖了多少台新车?

各大主流城区里到处都是理想系列,加上短视频时代见闻随手上传,负面流量变现成了家常便饭。

“同样的尴尬和麻烦,每个主流品牌都逃不掉。

只是这次理想撞上了风口浪尖,被一把按住了头。”

采访一位新能源车销售员的话很锋利,“你要是特斯拉,车主早被骂习惯了,现在理想才刚刚开始天天被扒视频而已。”

外界最担心的,还是理想销量和后续市场表现。

“卖不卖得掉车,最终还得让口碑说话。”

有资深营销人士分析,目前理想还维持着主流销量盘,但如若负面情绪拉久,很可能影响新一批家庭用户的信心。

你要知道,家庭买车讲究的就是安全与裨益,如果品牌成天和‘素质危机’扯上关系,试问哪个家长还放心买单?

更何况,近年所有品牌在维权、售后、事故处理环节都在卷,理想如今压力无疑直线上升。

退一步说,所有“品牌危机”的背后,其实反映着舆论对新中产群体的集体情绪投射。

不是说理想车主就一定“高人一等”或者“事多特权”,只是大家在信息海洋里,总要找个能代表争议的出口。

理想碰巧撞到了这一波“谁都可能成为舆论主角”的趋势——下一个会是谁呢?

也许,当前理想所遭遇的一切,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势态下必经的“成长包袱”。

面对智能化渗透、用户多元、传播极致透明的新现实,每家车企谁都逃不过质疑和标签化。

最难的不是如何擦屁股灭火,而是在连续打击中敢于直面问题,将风波转化为用户教育、服务革新的契机。

或许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曾在路上见过“理想式堵路”、“剪刀手加塞”或者无奈的理想车主在风评泥潭挣扎。

不必盲目站队,也无需一味标签。

理想的问题,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用更好的产品、服务和真实沟通,赢回大众的信任和耐心?

未来值得期待,但归根结底,没人希望自己的梦想成为别人的笑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