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奇瑞产品责任纠纷案即将开庭,智界S7交付问题曾引风波

一场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将华为和奇瑞的合作推至台前,揭示了造车路上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

华为与奇瑞产品责任纠纷案即将开庭,智界S7交付问题曾引风波-有驾

天眼查天眼风险信息显示,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则开庭公告,原告为张某,案由为产品责任纠纷。该案将于10月14日在仙居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这起诉讼发生在华为与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智界S7交付风波一年多后,此前该车型曾因延迟交付和质量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01 合作背景:从高调携手到交付危机

华为与奇瑞的合作曾是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1月,双方联合推出智界品牌首款车型智界S7,定位中大型纯电轿跑,售价区间为24.98万-34.98万元。

智界S7上市初期市场反响热烈,短短两天时间便斩获1万辆订单。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首款轿车,智界S7被寄予厚望。

然而好景不长,交付环节很快出现问题。2024年初,陆续有准车主反映新车无法在承诺期限内交付,订单交付顺序混乱。原本销售人员告知的4-6周提车时间被延长至10-12周,甚至有车主等待超6周仍未提到车。

为平息消费者不满,鸿蒙智行方面推出补偿方案:车辆交付超期的车主可按每天200元,最高1万元的标准获得补偿。这一举措虽然暂时缓解了消费者情绪,但未能根本解决交付问题。

02 问题根源:多方因素导致交付困难

关于智界S7交付难的原因,当时出现多种解释。

一方面,有传言称华为与奇瑞的合作存在协调问题。疑似奇瑞员工的网友表示,华为“不舍得开放最基本的软件刷写版本”,导致流水线工人无法刷写软件,进而造成交车延期。

另一方面,产能限制也是重要因素。智界S7的生产基地奇瑞超级二工厂到2023年底才完成首车下线,此时距离车型上市已过去一个月。该工厂在2024年1月下旬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单日下线车辆不足10辆。

同时有媒体报道指出,华为面临的MDC810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供应短缺也影响了智界S7的生产。这一平台包含AI芯片昇腾、CPU鲲鹏等关键组件,其生产问题可能与7nm芯片短缺有关。

03 质量隐患:早期车主遇到的问题

除了交付延迟,部分早期提车的车主反馈智界S7存在品控问题。

有车主反映车辆存在尾灯对不齐、缝线不齐、把手内陷等工艺问题。还有车主提到软件BUG等故障,如无法挂挡启动、人脸无法识别等质量问题。

更严重的是,2024年9月,一位北京车主称其购买的智界S7在高速公路行驶途中出现全车断电、无法转向等严重故障。车主认为这符合《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的退货情形,但退车请求遭拒。

这些质量隐患可能为此次产品责任纠纷案埋下了伏笔。根据智界S7官网公布的维保政策,车辆三包(退换修)有效期为2年或5万公里。

04 合作摩擦:内部磨合的挑战

在交付危机背后,华为与奇瑞的合作模式也面临考验。

与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同,华为智选车模式要求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研发和设计。这种模式下,华为在合作中占据相对主导地位,导致部分传统车企需要适应。

与赛力斯的高配合度相比,奇瑞作为传统车企,对由华为主导造车的接受度相对较低。有分析指出,奇瑞内部对于华为在智界项目上占据研发及生产主导权感到不满。

此外,利益分配也是敏感问题。奇瑞需要向华为支付技术授权费和渠道费,这可能使得奇瑞很难从智界项目中获得足够多的利润。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双方合作出现摩擦,甚至引发奇瑞高管变动的传闻。尽管奇瑞官方否认了分管副总韩必文辞职与华为合作有关的传言,但外界对双方合作关系的猜测从未停止。

05 诉讼前景:产品责任纠纷的法律路径

产品责任纠纷案件通常涉及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缺陷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核心问题。

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纠纷案立案后一般在15天至30天内开庭。如果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法院可能按简易程序审理,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在此类诉讼中,消费者通常需要证明产品存在缺陷、缺陷导致损害发生以及损害的具体程度。而生产者和销售者则需要证明产品不存在缺陷或缺陷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考虑到智界S7此前曝光的一些质量问题,本案可能围绕特定零部件或系统故障展开。法院将依据专业检测报告、专家意见和相关技术标准作出判决。

华为与奇瑞的产品责任纠纷案将于五天后开庭,而此时恰逢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的多款车型热销。

这起案件背后反映的不仅是单个产品的问题,更是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制造商与科技公司合作模式面临的普遍挑战。

案件审理结果可能为行业提供重要参考,尤其是在界定合作各方在产品责任中的权利义务边界方面。无论结果如何,这一纠纷已经凸显出造车路上质量管控与合作协调的重要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