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是蔚来自诞生起就无法摆脱的标签。自2014年成立至今,蔚来已累计完成19轮融资,吸金超1200亿元,但巨额资金并未带来盈利,反而不断扩大亏损——2023年净亏215亿元,2024年亏损进一步加剧至230亿元。
与之对比,“蔚小理”阵营中的理想汽车早已依靠增程车型实现年利润120亿元,小鹏也成功实现现金流转正。资本市场对于“未来故事”的耐心早已耗尽,烧钱换增长的逻辑已经不再被认可。
曾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的“换电”模式,如今也成为沉重负担。截至目前,蔚来已建设8350座换电站,十一假期期间换电服务次数超115万,数据表面亮眼,但背后成本极高单座换电站投入约350万元,总投资接近150亿元。目前仅有18%的换电站实现盈利,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车流密集地区。大部分换电站不仅无法盈利,还需承担高额电费及运维开支,形成了资金持续流失的难题。
技术路线的坚持,也让蔚来错失市场机遇。创始人李斌坚定主攻纯电车型,不涉足增程式,现实却给出了严峻反馈蔚来单车亏损高达13.5万元,而30万元以上SUV市场,增程车型市占率已超45%,蔚来纯电车型份额则从28%降至18%。消费者在续航焦虑未解决前,更倾向于选择兼顾续航的方案,对“纯电”标签反应冷淡。
2025年9月,蔚来公布单月交付35500台,同比增长68%。但细看数据,主品牌蔚来只交付14000台,销量主力变成了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过去的“蔚小理”领头羊,如今销量已被小鹏(42000台)和理想(34500台)甩在身后,靠新品牌冲量,主品牌却逐步失守,这只是勉强维持增长的权宜之计。
与此核心人才的流失雪上加霜。2024年6月,技术规划首席专家胡成臣离职,半年内,智驾团队已有7名核心成员相继出走,团队稳定性受到挑战。即便蔚来每年研发投入高达135亿元,核心人才却难以留住,这样的投入究竟产出几何,令人质疑。
蔚来的财务疑云并非首次出现。2022年,做空机构灰熊曾发布报告,质疑蔚来通过“武汉蔚能”等公司虚增收入。蔚来曾高调否认并宣布展开调查,但未见公开结果。
2025年10月16日,局面骤然恶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以证券欺诈为由,将蔚来告上美国法庭。这一举动与做空机构的操作不同,是全球顶级投资机构的直接行动,消息爆出后,蔚来股价大跌,市值瞬间蒸发120亿港元,众多股民损失惨重,资金信心遭受重创。曾经被追捧的“千亿神话”由此戛然而止。
蔚来的优势仍在于换电网络和用户口碑,但新能源赛道已进入严酷的优胜劣汰阶段。理想与情怀难以持续支撑业绩,基建无法长期掩盖亏损,唯有切实提升盈利能力,才能逆转困局。风暴过后,蔚能否真正走出低谷,仍需等待市场给出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