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洗牌:赛力斯狂揽53亿,江淮巨亏14亿,连比亚迪也下滑了

都说2023年的汽车圈是地狱模式,价格战的绞肉机轰隆作响,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

但直到三季度的财报一张张扔出来,大家才发现,这哪是地狱模式,这简直是开席了,只不过有的人坐主桌吃大餐,有的人直接被当成凉菜端上了桌。

这圈子里的悲欢,从来就不相通。甚至可以说,比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还要魔幻。

我们先看那个最惨的,被直接抬走的那位——江淮汽车。

亏了多少?

14.34个亿。

价格战洗牌:赛力斯狂揽53亿,江淮巨亏14亿,连比亚迪也下滑了-有驾

注意,是亏损。

在大家还在讨论赚多赚少的时候,江淮已经开始讨论亏得有多艺术了。

收入下滑4%,利润直接干到负329%。

这个数字,比A股的段子还刺激。

为什么这么惨?

一句话总结就是,四面漏风,八方挨打。

江淮的悲剧,是一部教科书级别的《论一个中年男人如何被生活盘出包浆》。

首先,抱的大腿不给力,甚至还反噬一口。

当年和大众手拉手搞合资,成立了大众安徽,听着高大上吧?

结果呢?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亲儿子”还在烧钱爬科技树的阶段,光是投资收益这一项,就让江淮亏了13.5个亿。

这就好比你花重金送孩子去学钢琴,结果他天天在家弹棉花,不仅没赚回学费,还把邻居家的玻璃全震碎了,你得赔钱。

其次,曾经的金主爸爸要跟你说拜拜了。

过去几年,江淮最大的记忆点是什么?

蔚来代工厂。

靠着给新势力一哥代工,江淮不仅赚了点辛苦钱,还蹭了一波高端制造的流量。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蔚来拿到了自己的生产资质,意味着2025年合作就要终止。

这代工收入,以后就没了。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小卖部,唯一的客户是隔壁的网吧,现在网吧老板自己开了个自动售货机,你这小卖部就只能卖卖老冰棍,还得看天吃饭。

大腿没了,金主跑了,那自己的亲儿子呢?

江淮自己的乘用车,销量下滑了16.6%,出口也跟着滑。

内忧外患,自己造血能力跟不上,外部输血管又被一根根拔掉。

更骚的操作是,在这种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江淮的研发费用还逆势增长了34.5%。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虽然我已经快饿死了,但我还是要勒紧裤腰带去健身房办卡”的悲壮。

一边是巨额亏损,一边是疯狂砸钱搞研发,这种矛盾的背后,是传统车企在转型阵痛中的无奈与挣扎。

想活下去,就得赌未来;但赌未来的代价,就是现在可能活不下去。

你看,联营企业巨亏、资产减值、合作终止、销量下滑、研发暴增,五把刀子一起捅过来,亏14个亿,好像都显得合情合理了。

江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当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连你点的外卖都会半路洒掉。

说完最惨的,我们再看那个最强的,强到让人觉得不真实的——比亚迪。

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的总账是漂亮的,收入增长13%,利润233亿。

但你仔细看第三季度,味道就不对了。

价格战洗牌:赛力斯狂揽53亿,江淮巨亏14亿,连比亚迪也下滑了-有驾

收入下滑3%,利润下滑33%。

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甚至开始增收都困难了。

为什么?因为大哥不好当。

价格战是谁发起的?

是比亚迪用“冠军版”车型打响了第一枪。

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你既然想用价格换市场,把所有人都拉下水,那你自己就要第一个跳进泥潭里肉搏。

价格战就是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你看,比亚迪的利润下滑,就是这“自损八百”的直接体现。

当你的秦PLUS DM-i卖到9.98万的时候,所有同级别的合资车和国产车都得颤抖。

但同时,你自己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到了极致。

这就叫“卷死同行,累死自己”。

而且,大哥还要面临所有人的围攻。

新势力们天天盯着你,传统车企的大象转身也开始踩踏你的地盘。

市场竞争加剧,意味着你的营销费用、渠道费用都在涨。

再加上上游的碳酸锂这些原材料成本,虽然有所回落,但依旧在高位运行。

所以比亚迪的处境很微妙。

它像一个武林盟主,号令天下,但自己也中了内伤。

它用规模和产业链优势打残了对手,但也把自己搞得有点虚。

大家都在流血,只不过比亚迪血条厚,还能扛。

但这种“流血换市场”的模式能持续多久?

这是悬在比亚迪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你看,大哥有大哥的烦恼,小弟有小弟的悲哀。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那么,有没有人在一片哀嚎中闷声发大财呢?

有,而且魔幻得一塌糊涂。他就是赛力斯。

前三季度,赛力斯收入增长4%,利润大涨32%,赚了53个亿。

这是什么概念?

在整个行业都在哭穷、都在喊“活下去”的时候,赛力斯像个异类,揣着大把现金,笑看风云。

但你再看第三季度,赛力斯的净利润也下滑了1.7%。

这说明价格战的寒气,最终还是传递到了每个人身上,谁都不能幸免。

只不过,赛力斯前期的底子打得太好了,所以即便下滑,也只是从“赚得盆满钵满”变成了“赚得钵满盆满”,区别不大。

赛力斯凭什么?就凭两个字:华为。

赛力斯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的“选择大于努力”。

在新能源的牌桌上,当所有人都还在研究怎么造牌、怎么出牌的时候,赛力斯直接找了个会“读心术”的合伙人。

价格战洗牌:赛力斯狂揽53亿,江淮巨亏14亿,连比亚迪也下滑了-有驾

问界系列的成功,本质上是华为的成功。

从产品定义、核心技术(鸿蒙座舱、ADS 2.0智驾),到品牌营销、销售渠道,华为几乎是全盘接管。

赛力斯提供了一个合格的躯体,而华为注入了强大的灵魂。

这就叫降维打击。

当别的车企还在4S店里苦口婆心地劝客户试驾时,问界M7已经摆进了华为的手机店,和Mate 60一起卖。

这是什么流量?

这是泼天的富贵。

当别的车企还在吹嘘自己的车机有多流畅时,鸿蒙座舱已经把“车”变成了“一个带轮子的超级终端”。

所以赛力斯的大赚,逻辑特别清晰:抱上了最粗的大腿,用别人的技术、别人的品牌、别人的渠道,赚自己的钱。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风险,业界戏称为“出卖灵魂”。

但商业世界里,灵魂多少钱一斤?

在生存面前,讨论灵魂是不是有点太奢侈了。

赛力斯至少用财报证明了,在当前这个阶段,把“灵魂”托管给一个强者,是真的能换来真金白银的。

你看,江淮、比亚迪、赛力斯,这三家公司,恰好代表了汽车价格战后的三种典型生态位。

江淮是“被动挨打派”。

自身产品力不强,又过度依赖外部合作,一旦外部环境变化,自己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它的悲剧,是所有缺乏核心竞争力、妄图靠“合资”和“代工”躺赢的传统车企的缩影。

比亚迪是“主动出击派”。

作为行业龙头,它有定义游戏规则的实力。

通过主动发起价格战,加速行业洗牌,清扫掉那些弱小的对手。

但代价是自身利润受损,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内耗。

它的故事,是巨头在红海市场中,用利润换空间的必然选择。

赛力斯是“借力打力派”。

自己底子一般,但眼光毒辣,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与最强的跨界玩家深度绑定,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它的成功,是“生态造车”模式的胜利,证明了在智能化的下半场,汽车的竞争早已不局限于汽车本身。

除了这三家,其他的玩家也各有各的活法。

上汽集团、福田汽车、金龙汽车这些老炮,竟然也实现了利润增长,说明家底厚、基本盘稳,在商用车或者特定领域还是有护城河的。

而一汽解放这种,就属于被大势拖累,虽然也努力了,但挡不住行业周期的下行。

所以,汽车价格战之后,根本不是简单的谁赢谁输。

而是一个复杂生态的重构。

这是一场极限压力测试,测试的是你的技术护城河有多深,你的产业链掌控力有多强,你的品牌号召力有多硬,以及,你选择盟友的眼光有多准。

最终,有的人被优化了,有的人流血扛着,有的人靠着大哥吃肉。

没有谁是容易的,即使是赚得最多的赛力斯,也要面临“灵魂归属”的终极拷问。

即使是强如比亚迪,也要为自己的霸主地位付出利润的代价。

这才是商业的真相,冷酷,但迷人。

它不讲情怀,只看结果。

在这场掀桌子的游戏里,能活到下一轮的,才是赢家。

至于怎么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