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刷卡,两块钱。这话从一个比亚迪秦司机嘴里说出来,搁谁都得愣一下神儿。
这可不是什么段子,就发生在常州。10月25号那天,有人在孟河镇的公交站台等车,结果开过来一辆规规矩矩的五座轿车,司机探出头来招呼他上车。乘客当时就懵了,以为是拉黑活的,连连摆手。结果司机指了指车头顶上那个小小的公交线路牌,235路。
这操作属实是有点魔幻了。一辆标准的网约车车型,塞进了一套公交车的灵魂。司机右手边,扶手箱的位置,硬是给加装了一个刷卡机和一个投币箱,跟你印象里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一模一样。前挡风玻璃那儿,还贴着一个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报着前方到站,孟河公交中心站,甚至还有预约乘客的尾号信息。
这辆比亚迪秦,就是孟河镇235路、256路和259路这三条线路的新公交车。听开车的师傅说,这几条线路以前也是正儿八经的大巴车在跑,可一天到头也拉不了几个人,油钱都烧不起。后来换成了小一点的宝宝巴士,运力还是浪费,公司算来算去,干脆,直接换成了五座轿车。
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背后全是成本这笔账。公共交通,听着是个公共的事,带点福利性质,但运营的公司总归是要吃饭的。一条线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乘客寥寥无几,要么砍掉,要么就得想办法自救。把大巴换成轿车,油耗、车辆损耗、司机的人力成本,一下就降下来一大截。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市场化浪潮下,公共服务被逼出来的变形记。
其实常州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往南看,广州琶洲的一些线路早就用上了小型巴士;往西看,山城重庆那些穿梭在老街小巷的宝宝巴士,也算是网红了;更早些年,海口搞的所谓微公交,思路都大同小异。都是在传统公交覆盖不到的毛细血管区域,或者是在客流稀疏的地方,用更灵活、成本更低的模式去填补空白。
这种网约公交听着挺美好,乘客可以线上预约,到点上车,理论上更方便了。可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公交之所以为公交,是因为它承载的是一种普惠性的社会服务,是城市流动的底色。它不该完全被盈亏所束缚。当一辆公交车被压缩成一辆五座轿车时,它的公共属性也就被稀释了。几个人的出行需求被满足了,可万一同时来了七八个人在站台等车,这辆比亚迪秦又该咋么办呢?
所以,当你下次在路边等公交,缓缓驶来的可能真不是你印象里的公交车了。这究竟是城市运营的精细化进步,还是公共出行在成本压力下的某种妥协?恐怕没人能轻易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