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一路狂飙,在全球市场上一骑绝尘,日本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的社长川西泉却突然跳出来,吐槽说中国车“毫无技术含量”,不过是“像智能手机图标一样花里胡哨”。
这番话听着耳熟,丰田的前掌门人丰田章男也曾对电动车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资本炒作的风口。所以,这到底是客观评价还是柠檬精附体?有意思的是,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也说过大实话,他认为新能源车没那么神秘,很多人过度包装,就是为了骗补贴。一边是外国同行的贬低,一边是国内大佬的警示,中国新能源车到底是“王者”还是“青铜”?
日本人的“技术焦虑”
说白了,日本车企高管的这番言论,与其说是技术批判,不如说是一种“主导权旁落”后的不甘心。曾几何时,日本汽车工业是全球的标杆,如今却在电动化这条新赛道上,眼睁睁看着中国车跑在了前面,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他们的迟疑是有目共睹的。当中国下定决心全力发展纯电路线时,丰田、日产这些老牌巨头还在留恋燃油车的利润,把宝押在前景尚不明朗的氢能源上。这一步棋的犹豫,直接导致他们错过了纯电车发展的黄金窗口期。
这种战略上的滞后,甚至体现在了他们的新产品思路上。索尼和本田联合推出的概念车“AFEELA”,吹得天花乱坠,核心卖点居然是“45个摄像头”和“车载娱乐系统”。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当下的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续航、安全和充电速度,谁会为了能在车里打游戏而买单呢?这恰恰暴露了他们对市场真实需求的脱节。
曹德旺的“一盆冷水”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大。来自日本的吐槽或许夹杂着情绪,但来自曹德旺的“冷水”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行业热潮背后,有太多人是奔着炒作和补贴去的,而不是脚踏实地做产品、搞技术。
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看看2023年到2024上半年的市场,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苗头已经出现。许多车企在大干快上之后,发现市场增速开始放缓,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低端车型销量迅速下滑。
更要命的是,为了抢地盘,惨烈的价格战开打,整个行业的利润都被严重稀释,甚至出现了“卖一辆亏一辆”的畸形现象。曹德旺的警示,正是提醒那些靠补贴续命的企业:别再自嗨了,潮水退去后,没有技术傍身,迟早要被市场淘汰。
真正的“护城河”在哪里
既然行业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中国新能源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大杀四方?答案很简单,中国真正的“技术含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辆车上,而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规模优势之上。
从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开始,这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政策扶持、产业引导、资本投入三管齐下,硬生生催生出了一个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不只是在造车,更是在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庞大的“电动出行生态”。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900万辆,出口逼近500万辆。比亚迪的月销量甚至能碾压特斯拉,这背后是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是华为、小鹏在智能化上的持续深耕,是蔚来在换电模式上的大胆探索。这种集团军式的作战能力,才是日本车企真正感到害怕的地方。
结语
所以,回过头来看这场“嘴仗”,一切都变得清晰了。川西泉的吐槽,更像是一种面对竞争对手飞速奔跑时的焦虑和无奈。而曹德旺的担忧,则更具建设性,他是在为这个狂飙突进的行业踩一脚刹车,提醒大家别在泡沫中迷失方向。
日本车企要想追上来,靠的绝不是几句酸话,也不是什么花哨的娱乐功能,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用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说话。否则,等他们的“AFEELA”真正量产时,最好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中国新能源也无需自满,问题确实不少。但只要正视问题、持续解决问题,这条路终归会越走越宽。谁在进步,谁在原地打转,其实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