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上路,安全两个字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很多人驾照拿到手,理论知识都懂,可一到车水马龙的实际道路上,就感觉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用了。
那些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似乎总能提前预判到危险,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其实,他们靠的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甚至是在一些小事故里,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驾驶经验。
这些经验被浓缩成了一些简单上口的口诀,听起来很土,但每一句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些口诀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里面的门道。
咱们先说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很多新手司机最容易犯糊涂的:“让速不让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旁边车道的车突然要并线到你的车道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适当松油门或者点一脚刹车,把速度降下来,给他留出空间,而不是猛打方向盘去躲避。
很多人想不通,明明是他的错,凭什么我要减速让着他?
我躲开不就行了?
问题就在这个“躲”字上。
你下意识地猛打方向盘,你的车就会窜到旁边的车道里去,而那个车道是什么情况,你是完全未知的。
万一那边正有一辆车高速驶来,你这一躲,就可能从一个本来最多是小剐小蹭的侧面接触,直接变成一场严重得多的碰撞事故。
你为了躲避一个可控的小风险,却把自己置于一个完全失控的巨大风险之中,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而选择“让速”,你虽然在气势上输了,但方向盘始终在你手里,车辆的控制权也在你手里,你面对的只是一个已知的、正前方的状况,安全系数要高得多。
所以记住,自己的车道是自己的安全底线,可以为别人放慢速度,但绝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阵地。
接着聊聊跟路况判断有关的几句。
比如“冲坡不冲顶”。
开车上坡,为了保持动力,适当多给点油往上冲是没问题的。
但关键在于,快到坡顶的时候,一定要把油门收一收,速度降下来。
因为坡顶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视觉盲区,你根本不知道坡的另一面是什么情况。
可能是一辆正在缓慢行驶的农用车,可能是一个正在过马路的行人,也可能对面有车正在超车占了你的道。
如果你以很快的速度冲过坡顶,等看清情况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了。
所以,靠近坡顶时减速,用一种谨慎观察的态度通过,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还有一句,“快走沙,慢走水”。
这话讲的是通过特殊路面的技巧。
在松软的沙地或者浮土路面上,车速适当快一点,靠着惯性冲过去,车轮反而不容易陷进去。
可要是遇到积水路面,那就得反着来了,必须挂低速挡,稳住油门,慢慢地开过去。
因为你不知道水下有多深,有没有坑洼,而且车速快了,溅起的水花很容易被吸进发动机的进气口,导致发动机瞬间熄火,那麻烦可就大了。
夜间开车也有门道,老司机总结的是“走灰不走白,遇黑停下来”。
晚上开车全靠车灯照明,正常的柏油路面,在灯光下会呈现出一种均匀的灰色,这说明路面是平整干燥的,可以放心走。
如果前方出现一片亮晃晃的白色,那很可能是积水,水面像镜子一样反射了你的灯光,这时候就要小心了。
最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灯光照过去,前方是一片纯粹的黑色,光线像是被吸进去了一样,那极有可能是一个大坑或者沟坎,黑色意味着没有东西反射光线。
这时候千万别硬着头皮往前开,最好是停车下来看清楚,绕不开就干脆掉头。
超车和会车是日常驾驶最常见的操作,这里面的学问也不少。
“超车看车头,会车看车尾”,这是一个判断安全距离的精准方法。
当你超车时,从右后视镜里观察被超车辆,只有当它的整个车头都完整地出现在你的后视镜里时,才说明你和它之间已经拉开了足够的安全距离,这时候你再打灯并回原车道才是安全的。
同样,在狭窄路段会车,也要观察对方车辆,等它的车尾从你的视线里完全过去了,你再动方向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两车尾部发生剐蹭。
还有一条纪律必须遵守:“路口不超齐头车”。
当你和一辆车,尤其是公交车、大货车这样的大车并排行驶,马上要进入路口时,千万不要有超车的念头。
因为这辆大车会把你的右侧视线挡得严严实实,你根本看不到从它车头前方会不会突然有行人或者电动车窜出来。
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中被称为“鬼探头”,非常危险,一旦发生,你几乎没有反应时间。
最后说说一些驾驶习惯和心态上的问题。
“弯前刹车弯后油”,这是个很科学的驾驶技巧。
转弯时,车辆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车辆就越容易失控。
所以,必须在进入弯道前的直线路段,就把速度降低到合适的范围。
进弯之后,就不要再踩刹-车了,要稳住方向盘,等车身姿态对准了出弯的方向,再轻缓地加油,这样出弯会非常平顺和安全。
还有,变道时的标准动作是“一灯二镜三方向”,顺序绝不能错。
先打转向灯,告诉后车你的意图;然后观察相应方向的后视镜,并快速扭头看一下侧后方的盲区,确认绝对安全;最后才是轻柔地转动方向盘开始变道。
这个过程看似繁琐,却是保证变道安全的最有效流程。
开车的心态也很重要,“疲劳不开车,开车别心烦”,人累了反应会变慢,带着情绪开车容易冲动,这都是安全的大敌。
这些口诀听起来简单,但都是无数驾驶员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把它们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肌肉记忆,才能让每一次出行都多一份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