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车主生活有什么变化,那无疑是“万物皆可订阅”的浪潮终于波及到了汽车。原本属于车辆标配的零部件,如今有了身价,化身为利润丰厚的“增值服务”反向销售。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趋势,不仅出现在特斯拉,宝马、大众、梅赛德斯等主流品牌也纷纷效仿。曾经购车的快感,如今多了一层“做局被割”的微妙尴尬。
让我们先聚焦在特斯拉。前些日子,它高调推出了专为新款Model 3而设的“转向信号拨杆改装”,售价2499元。传统意义上的拨杆本就是所有汽车的标配,操控简洁明了、符合法规要求。可在特斯拉这里,它先被华丽地“创新删除”,随后又作为选配件以高价返场。买了新Model 3、发现只剩按钮版驾驶体验的车主,如今只能选择逆来顺受,或者自掏腰包换回熟悉的拨杆。而特斯拉随后又宣布将把拨杆重新标配进未来交付的新车,早买早吃亏,老车主统统成了小白鼠。
转向拨杆之所以存在,并非制造冗余,而是多年驾驶习惯和安全规范共同塑造出来的必需品。许多驾驶场景——比如环岛、连续变道——都需通过快速、直观的物理操作来实现。如果强行用方向盘上的按钮替代,司机在转弯时很可能迷失方向感,左与右只差一个“手忙脚乱”,安全性令人担忧。如今所谓“极简创新”,显然是把便利和安心当成了可有可无的牺牲品。而当市场和口碑压力到来,厂商一边认错修正,一边却让老用户为此买单,这技术升级究竟是进步,还是一场别有用心的资本游戏?
是特斯拉带的头?倒也未必。宝马比它更早玩过这种“先装硬件,后卖解锁”的把戏。例如座椅加热本就出厂自带,但新一代宝马推出“加热订阅服务”——只要多付钱,按钮才会亮起。一时间骂声四起,宝马不得不匆匆取消。大众的骚操作则更直接:英国ID.3的动力要“分级解锁”,想要228马力“满血”,就必须每月掏16.5英镑,或一次性支付近650英镑。更讽刺的是,不管你“买不买断”,新车注册马力都是满值,保险按高保费算,消费者亏了动力也要亏钱,非要体验什么叫“两头都是坑”。
表面看是智能汽车的创新,实则是商业模式暗自翻新。汽车本该是一次性的消费,如今变成持续收割的“服务合同”。车企嘴里说的是“软件定义汽车”,实际上却是在挤压那些理所当然属于车主的基本权益。不少人纳闷:车辆分去了更多功能,价格却只涨不跌,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被薅羊毛?
不可否认,软件赋能带来了许多便利。车辆如同智能手机般,支持远程升级、不断优化体验,这是巨大进步;只要本意是于功能之外为车主增加了实质价值,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会反对。但问题恰恰出在,车企并非满足于提供额外的便利,而是热衷于把原有功能拆碎、分拆、标签化,再二次售卖。你想要温暖的座椅、想要正常的转向拨杆、想要足马力的动力,一切都要另掏腰包。所谓“创新”,最终变成了权利拆分的交易。
更深一步,消费者在信息不透明面前成了迷雾中的羔羊。新商业模式的新鲜感,也只是车企“操刀切蛋糕”的由头。羊毛薅到最后,不仅品牌信誉透支,长期去看,行业生态也在被腐蚀。
真正值得尊敬的汽车创新,应是站在用户视角,带来意想不到的便捷、智能与安全。而不是从用户手里把早已属于他们的“标配”权益夺走,再冠以“升级”名义打包兜售。如果技术进步沦为利益分割的工具,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市场的温情,还有信任基石。“车上本该有的东西”反复涨价,这样的局面值得所有购车者深思——你真的买的是车,还是一堆随时加价的权限清单?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