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每5辆电动汽车就能分到2个充电桩,想想都让人发愁:这配比,比我高三分班的男女比例还大方,至少没让充电桩变成“抢座神器”。这是今天的高科技善意:新能源发电,环保出行,桩桩在前,桩桩有余,仿佛我们已经生活在了智能充电的天堂,出门一插,万事无忧。只是实际情况嘛,总让我万分怀疑,要不说我的充电自由比买油还焦虑——有时候,你听到的数字,和看到的世界永远对不上号。

大家都说,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都跑在中国,我本以为这是说咱们快递小哥的电动三轮车占全球三轮车总数的一半,没想到人家是认真的。嗯,那个半壁江山,不出国门,碳减排的数据让我们一把抓出了全球顶流。这成就之大自不必多说,只是全球都在骑车,咱们敢坐车,羡慕不羡慕?
新闻发布会上,各位领导是气定神闲,数字掷地有声——充电基础设施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世界第一。电动汽车的用电量爆增,今年头七个月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增长34.3%。这增长速度,看着像割韭菜,韭菜都不敢这么疯长。不过这些都不像我家那只充电宝,昨天刚买,今天就忘带,后天就坏,新能源的烦恼总是千篇一律。
充电桩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谁家门口一插,多少都有点科技感,在北京三环边上遛狗都能碰见两根。但用起来咋说呢——车找桩不算难,桩找电还挺刺激。城市充电桩密度给足了高端感,郊区的桩看起来更像装饰品,电满就是运气,电空才符合命运。半夜三更,电动汽车排队充电,有种去澡堂抢风池的既视感——只不过费水变成费电。
我有个朋友,入了电车坑,本以为涨价买了股未来,结果开到高速,发现自己和另一个未来一样焦虑——充电桩在哪?导航上刚显示前方有充电桩,一路狂笑杀过去,结果发现那桩是坏的,比我大一号,插头还和他的车型号不般配,与“前方有地铁站”一样,实际距离永远比地图远两公里。新能源时代,拼的不是速度,是信息差和心理承受能力。
据说能源需求一年能多出英国、法国、德国用能的总量。听着就有点夸张,感觉咱中国要是多活几年,欧洲都得省着用能。电力供应单月能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看来以后咱们不需要通货膨胀,直接用电量判断谁发达——电大即是美,要不用电大做新标准,省得老让GDP在外汇汇率之间左右横跳。新闻里领导说电力供应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我很欣慰:原来这个“峰”,不是道峰山;这个“底”,不是底裤“底”。我们的电力流着汗,挥着电,照亮夜归人的路,也顺便照亮了楼下拉横幅的大爷大妈。
还有那句最能安慰人的“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本来应该是诗人抒情,现在变成了经济学家报数据,听着像个励志鸡汤,细想又像农民工进城。塞北的风一路南下,点亮了湾区的灯,也照亮了投资者的心。跨电网区的电力交易好像跨省买菜,只是这菜买回来了,总有人发愁怎么做熟。
新闻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逐步建立起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市场。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能分到自己的“电饼干”。不过呢,统一市场听起来好,实际用起来更像全民抢米。东边喊电满,西边叫电荒,南方刷空调,北方赶风机。一个市场,最多的资源永远在最想不到的地方,就像小时候找葱油饼,葱总是别家的香。
这些数字和口号,说得好听,落实到个人,总觉得自己像个二手电池——没电的时候等救济,有电的时候等下一次没电。这也难怪,新能源的发展,原本就带点“新来的小孩”气质,想凑个热闹,最后却被罚站。科技前沿的荣光归于数字汇报,现实中的生活归于电量焦虑。传说中的充电桩之充足,也许只存在于统计表格里,和GDP一样,大家一人分点,妥妥能吃饱。实际上一到顶峰,人人都成了电量难民,谁能插上,谁就能讲霸道“电车主”的段子。
那些绿色低碳的理念,说是深入人心,实际上深入钱包。环保环保,先要往钱包里加点保。新能源的电车贵,自燃了还要自己解难。出行虽说低碳,可充电桩一断电,那低碳未必低心情。低碳出行,结果大家都低到人间底层。
其实环保发展和新能源,真的就像穿新鞋走老路。每一个桩都充满希望,但每一个电也能让你焦虑一夜。就像信息中说的,“桩桩在前”,但“桩桩有余”大多是数据里的有余,现实总是“桩桩无能”。每当看到高官自信地晒数据,我就像老家土狗在听人吹牛:一只耳朵听不进,一只耳朵纯欣赏。这热闹背后,多少人等着后天再来排队,多少人一边充电一边刷新取消订单。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油车到电车的跃迁,也见证了买车如买梦,开车像开会——前途光明,需要提前抢位,路线清晰,要提前安排。未来大家都开电动汽车,充电桩能排队到明年,新能源车主也能靠排队找对象。环保出行已然成为新风尚,只是风太大,吹乱发型,吹乱桩子。谁说未来可期?未来都在桩子那头等你来取。
要说新能源的好,确实比汽油贵点,充满电后续航变短,比我的人生计划还变数多。上坡时不敢用空调,下雨时祈祷不断电,偶尔碰上桩子故障,要么和两排车主一起用情怀凑电。每次锂电池爆火,都能点亮一波厨房段子——这年头,有电的车主才敢开天窗,没电的只好盼天晴。
再说说电力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我很感谢前线工人,但每次用电高峰我家还要停电检修,“高质量完成”这词听着像我年终总结——写得挺好,实际啥也没做。电力充足但桩子分布不均,数据增长但用户体验不明。电车的世界充满希望,实际都是桩的标准答案,充电桩的世界充满可能,实际都是电的问号。
总的来说,五辆车两根桩,平均看十分充足,实际用起来二十分焦虑。新能源汽车遍地跑,充电桩统计表满天飞,领导们的数据能点亮银河,车主们的充电体验能填满段子。新能源的未来一片光明,大家都在马路边上等光明。新闻发布会上笑声爽朗,发布会外只剩电量焦虑。
塞北的风已远,湾区的灯已亮,但我家的充电桩依旧抢不到,看来新能源的未来还需要智能预定。数据漂亮,现实更像笑话。环保终究是个梦想,有时像空调,关掉了大家都热;有时候像电车,没电了大家都等。活在充电桩和用电量的数据夹缝中,我既是旁观者,也是等待充电的主角。
反正我现在对新能源,既充满信心也充满电量不足的期待。未来会更好,那是发布会上说的。现实会更荒诞,那是新闻播后剩下的。讲段子容易,电动车续航难。愿大家都能抢到下一个充电桩,顺便在电量满满的路上思考人生的用电安全。毕竟充电桩和人生一样,有时候抢到就算胜利,有时候等到一根,就能笑着告诉下一个:再努力一下,未来就在前方“桩桩可期”。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