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

最近,咱们中国的汽车行业里出了个新鲜事,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点离谱。

我们都听说过工厂里的工人师傅们实行“两班倒”,白班夜班连轴转,保证生产线不停工。

可您听说过坐在办公室里搞研发的工程师,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也要开始上夜班,搞“两班倒”吗?

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有驾

这事儿一传出来,圈内圈外都议论纷纷。

这到底是管理上的创新,还是新一轮的“内卷”升级?

就连岚图汽车的CEO卢放这样的大佬级人物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站出来说了一句大白话:“汽车真不是快消品,不能用那套快节奏、猛加班的法子来搞。” 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那些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天造出一辆新车的企业头上。

这件事背后,其实反映了现在整个行业的一种普遍焦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研发“两班倒”,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会带来些什么。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研发工作和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它完全不是一码事。

工厂里的机器,只要通着电,换上人就能继续干活,每个工序都是标准化的,就像接力赛一样,你拧完这个螺丝,我接着拧下一个,目标就是让产量最大化。

这套逻辑在制造业里行得通,而且效率很高。

但是,研发工程师干的活儿可不一样。

他们靠的是脑子,是灵感,是创造力。

你让一个工程师正在写一段非常关键的程序代码,思路正清晰着呢,突然下班铃响了,让他把这“半拉子活”交给下一班的同事。

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有驾

这怎么交?

难道把脑子里刚刚闪过的那个绝妙的点子也一并打包传过去吗?

这根本不可能。

接班的同事拿到这些写了一半的代码,光是看懂前一个人的思路,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写,可能就得花上好几个小时。

这中间来回沟通、反复确认,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比一个人踏踏实实从头做到尾还要多。

这不叫提高效率,这叫制造混乱。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让两个大厨接力炒一道国宴级别的菜。

第一个师傅把菜刚炒到五分熟,调料加了一半,然后下班了,让第二个师傅接着炒。

第二个师傅连第一个师傅的火候、调味习惯都不知道,他怎么接?

最后炒出来的这盘菜,味道肯定不伦不类。

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有驾

研发一辆新车,从设计图纸到各种复杂的系统调试,比炒菜可复杂多了。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个完整、连贯的思考过程。

这种强制性的中断和交接,不仅不会让进度加倍,反而会让产品里埋下各种各样的隐患和问题,最后出来的车子,质量能有保障吗?

恐怕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管理层可能觉得,人停机器不停,脑力劳动者也应该像机器一样连轴转,但他们忽略了,人脑不是机器,创造力更不是按一下开关就能有的。

那么,既然这个道理这么浅显,为什么还有车企愿意这么干呢?

说白了,就是被市场给逼急了,是一种极度焦虑的表现。

咱们得承认,这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实在太快了,简直是神仙打架。

根据官方数据,光是2023年一年,中国就生产和销售了将近950万辆新能源车,这个数字放在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市场这么火爆,竞争自然也就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有驾

每家车企都想抢占先机,都想比对手更快地推出新车型,抢占消费者的眼球。

过去,一辆新车从概念到最终量产上市,花个三四年时间是家常便饭,这才能保证车子经过了充分的测试和验证,质量靠得住。

可现在呢?

这个周期被压缩得不成样子,很多新势力车企喊出的口号是“一年一款新车”,有的甚至更快。

这种“大跃进”式的速度,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推向市场的车其实是个“半成品”。

咱们普通消费者应该有不少人有体会,花二三十万买回来的新车,智能座舱的屏幕三天两头死机,导航动不动就失灵,所谓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在路上开着开着就突然罢工,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研发和测试的时间被严重压缩了。

车企为了赶上市的节点,把很多本应该在实验室里解决的问题,直接扔给了第一批买车的用户,让消费者当了“免费测试员”。

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能抢到一些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是在砸自己的牌子,消耗用户的信任。

而研发“两班倒”这种极端的操作,正是这种行业集体焦虑下的一个缩影,是把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却忘了造车最根本的还是安全和质量。

卢放怒斥研发“两班倒”,汽车不是快消品,岚图叫板行业潜规则-有驾

更重要的是,这种管理方式对员工的伤害是巨大的,它把一个个鲜活的、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看作是可以随意替换的零件。

晚上本来是人身体和大脑需要休息的时候,你非要让工程师们在后半夜瞪着眼睛写代码、做分析,这不仅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效率也高不到哪里去。

这更像是一种“假装很努力”的表演,办公室的灯彻夜亮着,老板看着心里踏实了,但实际上,员工们可能只是在疲惫地耗时间,产出的成果质量可想而知。

长此以往,员工的身体垮了,工作的热情和创造力也被磨没了,最后受损失的还是企业自己。

一个好的企业,应该想办法通过优化流程、使用更先进的工具来提高效率,而不是通过无限度地压榨员工的工作时间。

说到底,中国汽车工业走到了今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再需要单纯地用速度来证明自己。

接下来的竞争,是更高层次的质量竞争、技术竞争和品牌竞争。

这需要我们整个行业都慢下来,沉下心,踏踏实实地搞研发,老老实实地做产品。

汽车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容不得半点浮躁和投机取巧。

像卢放说的那样,造车要有敬畏之心,它真的不是快消品,不能图一时之快。

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应该是让技术人员有时间去思考和创新,而不是让他们在无休止的加班和倒班中耗尽心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一个汽车大国,变成一个受人尊敬的汽车强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