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上,每一个细微变动都可能引发行业的波澜。近日,深蓝汽车宣布的重大人事变动 —— 原 CEO 邓承浩升任董事长,荣耀前中国区 CMO 姜海荣出任 CEO,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行业内外的目光。看似普通的人事调整背后,实则折射出深蓝汽车正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品牌营销与传播难题。深蓝汽车自成立以来,凭借 “超级增程” 等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定成绩,2024 年交付新车超 24 万台,29 个月实现第 40 万台整车下线。然而,成绩背后是品牌传播的短板。前任 CEO 邓承浩坦言,深蓝面临 “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产品力与传播效能不匹配” 的困境。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 85% 的 “理工男” 基因,使得技术实力虽硬核,但难以转化为能与用户深度共鸣的品牌故事。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特斯拉通过极具话题性的营销策略和埃隆・马斯克的个人影响力,让品牌深入人心;比亚迪也通过多元的营销活动,强化了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导形象。反观深蓝,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市场上相对黯淡,急需一位擅长品牌营销的专业人士来破局,这或许正是姜海荣加入的重要原因。
销量增长压力与市场竞争困境也异常突出。2025 年前 5 个月,深蓝汽车仅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 28%,要实现全年目标,未来七个月平均月销量需达 4.1 万辆,任务艰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头部效应显著,比亚迪年销量达 400 万级,吉利、长安、长城等也在 100 - 200 万规模站稳脚跟,新势力品牌如理想、蔚来等同样发展迅猛,市场份额被大量瓜分。深蓝汽车不仅要在国内与众多品牌短兵相接,在海外市场拓展上也进度缓慢,2024 年出口量仅 1.61 万辆,占比不足 7%,而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海外销量需大幅提升至 35% 以上。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跨界入局,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带来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压缩了深蓝的市场空间。
财务亏损与资金压力同样沉重。财务数据显示,深蓝汽车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3 年净利润亏损 29.99 亿元,2024 年继续亏损 15.72 亿元,两年合计净亏损达 45.7 亿元,截至 2024 年末,资产负债率高达 110%,已资不抵债。虽然长安汽车表示 “利润亏损同比减少”,但未扭转整体亏损局面。要实现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包括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能扩张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目前的财务状况无疑给深蓝汽车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产品质量与用户口碑问题也不容忽视。以深蓝 G318 为例,上市近一年销量不理想,前 4 个月累计销量 4568 辆,月均 1000 多辆,仅占深蓝总销量的 6.5%。消费者对其诟病不少,车质网上有车主反馈车机芯片性能落后,导致车机频繁卡顿、死机、黑屏,360 影像模糊;APP 无故失联;性能方面,强制纯电模式下增程器频繁启动,实测油耗远超官方宣传数据。此外,深蓝汽车还因频繁调整价格、强制推送车机广告等问题,引发老车主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口碑传播速度极快,负面口碑对品牌的杀伤力巨大,如何修复与消费者的关系,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是深蓝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部协同与管理挑战同样严峻。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汽车旗下品牌,在资源调配、渠道整合及研发节奏等内部协同方面存在问题。经销商反馈深蓝门店客流不错,但转化率偏低,客户常因试驾体验等问题选择其他品牌。这反映出其在销售服务、产品展示等环节的协同不足。此前 CEO 邓承浩提出的 “员工购车可离职两个月再返岗” 言论引发争议,侧面反映出企业在管理决策与沟通上存在漏洞,如何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协同效率,增强团队凝聚力,也是新领导班子需要应对的挑战。
深蓝汽车宣布的人事变动是应对诸多挑战的一次重要尝试。新的领导班子需要在品牌营销、市场拓展、财务改善、产品优化以及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协同发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突出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