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续航掉一半?别怪电池,可能只是你车顶那块玻璃没选对

朋友,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新车,尤其是电车,玻璃越来越大,天窗恨不得直接开到后脑勺。

坐进去敞亮,看着也科幻,感觉自己开的不是车,是移动阳光房。

但问题来了,夏天一到,这玩意儿到底是阳光房,还是桑拿房?

一顿暴晒下来,车里热得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空调开到最大都像是在给撒哈拉沙漠人工降雨,突出一个杯水车薪。电车那点可怜的续航,一半都耗在跟太阳公公的搏斗上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去贴膜。

花个几千上万,请师傅把一层薄薄的塑料糊在玻璃上,号称隔热99%,防紫外线99.99%。

有用吗?

有点用。

但本质上,这是一种非常凑合的解决方案,就像你手机屏幕碎了,不去换屏,而是贴一张钢化膜假装它还是完整的。它是一种补丁,一种妥协,一种原始的物理外挂。

说白了,LOW。

更关键的是,这种外挂治标不治本,时间长了还会起泡、褪色,甚至影响信号。

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不是在外面糊东西,而是让玻璃自己支棱起来。

最近,江苏海安一家叫“繁华应材”的公司,搞了个二期项目开工。

这事儿本身平平无奇,各地天天都有项目开工,领导剪彩的红绸带估计都能绕地球一圈。

但他们要干的事儿,有点意思。

他们搞的叫“功能化镀膜玻璃”,简单来说,就是把以前需要贴膜才能实现的功能,在玻璃出厂前,就直接“炼”进玻璃里面去。

这不是物理外挂,这是底层重构。

就像以前的手机,听歌要MP3,拍照要卡片机,导航要GPS,现在一部手机全搞定。

繁华应材的这块玻璃,也是一个集成平台。

隔热、防紫外线,这是基础操作。人家直接在玻璃中间的PVD磁控溅射镀膜层里做文章,把热量和紫外线挡在外面,效果比你贴最贵的膜都好,还不用担心老化问题,属于出厂自带金钟罩。

这还没完。

电车时代,车顶大都是玻璃,没地方放传统天线了,信号怎么办?

人家把天线功能也集成进去了。这块玻璃,本身就是个信号收发器。

还有,抬头显示(HUD),以前是高端车的选配,要把信息投到玻璃上,对玻璃的光学性能要求极高。现在,人家直接出厂就给你预设好最佳的显示涂层,效果拉满。

甚至还有智能调光,一键切换透明和磨砂,白天看风景,晚上要隐私,无缝衔接。

除霜除雾,自清洁,这些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夏天续航掉一半?别怪电池,可能只是你车顶那块玻璃没选对-有驾

你看,这已经不是一块简单的玻璃了。

这是一个集成了隔热、通讯、显示、隐私保护等多种功能的解决方案平台。

对于车企来说,这简直就是把饭喂到嘴里。

以前,车企需要自己去整合供应商,A家买玻璃,B家找贴膜,C家搞天线,D家调HUD,最后攒出一个缝合怪,效果好不好,全看天意。

现在,繁华应材直接说:大哥,别麻烦了,你要的功能我全给你做到一块玻璃里,插上就能用,稳定高效还显档次。

这就是典型的产业升级。

把一个原本低附加值的、傻大黑粗的零件,通过技术创新,变成一个高附加值的、充满智慧的核心部件。

这背后是什么?

是商业逻辑的彻底改变。

在燃油车时代,汽车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车企的竞争,本质上是机械工程的竞争。

到了电动车时代,核心变成了电池、电机、电控“新三件”,竞争变成了能源和电子技术的竞争。

但现在,随着智能化的深入,竞争正在进入下一个维度:体验。

什么是体验?

续航是体验,智能座舱是体验,乘坐的舒适度更是体验。

而这块小小的玻璃,恰恰是串联起所有这些体验的关键节点。

更好的隔热,能直接降低空调能耗,提升电车续á航,这是最实在的体验。

更强的信号接收,保证了你在线听歌、实时导航的流畅,这是智能座舱的体验。

更清晰的抬头显示,更便捷的隐私保护,这些都是直接提升驾驶和乘坐幸福感的体验。

所以,这门生意,表面上是卖玻璃,实际上是卖“体验升级包”。

任何商业模式,我们都要用第一性原理去追问:它解决了谁的痛点?谁从中赚到了钱?

繁华应材这个局,【平台(车企)、商家(繁华应材)、用户(车主)、监管】四方都挺舒服。

对于车企,它们用一个标准化的部件,解决了N个体验问题,降低了供应链管理难度,还能把“智能调光天幕”当成一个大卖点,多卖钱。赢。

夏天续航掉一半?别怪电池,可能只是你车顶那块玻璃没选对-有驾

对于繁华应材,它们靠着技术壁垒,从一个卖原材料的,摇身一变成了卖解决方案的,毛利率和话语权都上去了。大赢。

对于用户,虽然买车的时候多花了钱,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夏天不用被烤成肉干,续航也更扎实。值。

对于监管和地方,这种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能带来实打实的税收和就业,还符合绿色低碳的大趋势。必须支持。

你看,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往往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创造了新的增量价值,让桌上多了一块蛋糕,大家都能多分点。

当然,这种看起来很美的生意,门槛也极高。

它不是那种靠着风口就能瞎积薄发的模式,而是典型的快种快收的反面,需要长期的技术深耕。

繁华应材这家公司,是国家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在磁控镀膜这个技术领域里,已经闷头干了很多年。

镀膜这事儿,听着像贴膜,其实是两码事。

它像是在分子层面动手术。

在玻璃上镀上十几层甚至几十层纳米级的不同材料的膜,每一层的厚度、成分、顺序,都直接决定了玻璃最终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这背后是材料科学、物理学、精密制造的交叉融合,没个十年八年的积累,连门都摸不到。

这就构成了它的护城河。

不是靠商业模式创新,不是靠烧钱圈地,而是靠实验室里一次次失败的实验,生产线上一遍遍枯燥的调试,最终积累起来的技术壁垒。

这种生意,看起来慢,但走得最稳。

因为它解决的是一个真实存在,且越来越无法被忽视的问题。

所以,别小看一块玻璃。

真正的商战,很多时候不是在聚光灯下打得你死我活,而是在这种不起眼的角落里,通过技术迭代,悄悄地完成对一个行业的重塑和定义。

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还在用老办法贴膜的时候,你已经直接釜底抽薪,重新定义了产品本身。

这,才是工业升级最迷人的地方。

它不讲故事,只讲问题。

它不画大饼,只给方案。

它让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好了一点点。

虽然,可能也更贵了一点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