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政策风暴!购置税退坡,车市洗牌,买车趁早!

金九银十,车市好不热闹!

九月那场密集的新车发布会,仿佛一场集体“赶鸭子上架”,从传统自主到新势力,再到合资、豪华品牌,都铆足了劲儿,把压箱底的宝贝搬上了舞台。

表面上看,这是在金秋车市旺季和十一黄金周的流量高峰期做的一波产品攻势。

可我这老司机一看,这场集体“赶场”的背后,分明藏着车企们对2026年那场政策变局的集体“心病”——购置税退坡、补贴收缩的大幕即将拉开,车市的游戏规则,这就要被彻底改写了!

2026政策风暴!购置税退坡,车市洗牌,买车趁早!-有驾

2026,车市“分水岭”:购置税渐退,补贴冷缩,谁能安然度过?

“白给”的日子,似乎快到头了。

2026年,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政策变量,莫过于购置税的“阶梯式退坡”。

你还记得吧?

2023年财政部那份公告,说了2025年底免征政策就结束了。

紧接着,2026-2027年,购置税减半,实际税率直接飙升到5%。

别小看这5%,每辆车,最高1.5万元的减税上限,让不同价位的车型,购车成本立刻分化。

20万元的车,得多掏1万元;50万元的豪车,那得加3.5万元!

30万元,成了这道政策优惠下的“分水岭”。

2026政策风暴!购置税退坡,车市洗牌,买车趁早!-有驾

这变化,让市场嗅到了风声。

特斯拉,这“急性子”,9月29日就迫不及待地在官网上标注了:“2026年购买,将多出1.16万元”。

这不就是赤裸裸地在给同行们“发战书”,逼着大家赶紧做出应对吗?

可别以为只有购置税要变。

事实上,在购置税调整之前,地方补贴早已开始“悄悄收缩”。

今年6月,就有12个城市暂停了“以旧换新”补贴。

江苏、宁波等地,也把补贴调整成了“先到先得”的模式。

即便八部门出台了《汽车稳定增长方案》,提及要延续部分支持政策,但那力度,跟往日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这种“全面退坡”的信号,就像给那些习惯了政策“喂养”的市场生态,来了一记“当头棒喝”。

我这老经验告诉您,依赖政策红利的日子,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

新势力们,“内忧外患”下的生存考题,真的要“熄火”了吗?

政策一退坡,那冲击力,可不是盖的。

不同阵营的车企,处境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对于那些“造车新势力”来说,这轮压力,比2022年“国补退出”时,还要严峻得多。

你瞧瞧资本市场,早就“风向变了”。

桥水基金减持“蔚小理”,巴菲特清仓比亚迪股份,投行们纷纷撤销汽车投资部门。

这“烧钱模式”,还能支撑多久?

就算是表现最亮眼的理想汽车,那压力也是肉眼可见。

人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近18亿元,听着不少吧?

可要是为20万辆的交付量,全额补贴上这新增的购置税,那利润,恐怕就要“归零”,甚至“倒挂”!

小鹏呢,主攻30万以内的市场,相对来说抗压能力强一些。

但它那MONA M03车型,占了总销量近一半的比例,这意味着微薄的利润,可能根本不足以填补亏损的窟窿。

蔚来、零跑这些品牌,更是深陷亏损和成本的双重“挤压”。

2026政策风暴!购置税退坡,车市洗牌,买车趁早!-有驾

现在看来,好像只有赛力斯,靠着问界M9那超过30%的毛利率,还能“从容应对”。

笔者的经验是,随着时间推移,华为这条“链条”的含金量,只会越来越凸显。

合资品牌,“油电平衡”下的新机遇,能否“绝地反击”?

政策退坡与市场洗牌,反倒为合资品牌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你瞧瞧,那些新势力和传统自主品牌,几乎是“all in”电动化。

可合资品牌呢?

它们可是“油电双修”,这个优势,一下子就“显山露水”了。

大众、丰田这些“头部”合资车企,早早就在布局了。

东风日产计划到2026年底,基于“天演架构”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混等不同动力。

大众更是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弥补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这种“燃油车稳住基本盘,新能源车抓增长”的策略,简直是“双保险”。

既能靠燃油车在中端市场巩固销量,又能以新能源车型“承接”政策退坡后的市场需求。

2026政策风暴!购置税退坡,车市洗牌,买车趁早!-有驾

合资品牌的另一个“杀手锏”,就是那强大的“供应链”。

多年积累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让它们在成本控制上更具韧性。

面对购置税上涨,合资车企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不像新势力那样,面临“补税就亏损,不补就丢单”的“两难”。

尤其是在15-30万元这个“主力战场”,合资的新能源车型,既能享受购置税“减半”的优惠,又能依托品牌口碑与自家的燃油车形成“协同效应”。

笔者认为,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案,很可能成为破局的关键。

更让人惊喜的是,合资品牌正在积极加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本土化迭代。

广汽丰田的铂智3X上市即热销,并继续深化与华为的合作。

别克的至境L7,更是打造了合资“增程”新标杆,将300km的纯电续航、Momenta R6的智能驾驶,以及高通SA8775P等领先科技,都塞进了20万以内。

可以说,如今的合资品牌,在“产品定义”上,已经毫不逊色于那些新势力品牌了。

“市场化生存”的炼金术:谁能笑到最后?

2026年的车市竞争,说到底,就是一场“市场化生存能力”的比拼。

那些依赖补贴、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估计真的要被“淘汰”了。

而具备以下三大特质的玩家,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第一,得是个“成本控制大师”。

能通过规模效应、供应链协同等方式,将税收成本“消化”掉,而不是靠“偷工减料”。

第二,得是“产品精准派”。

在30万元以下的市场,靠“性价比”站稳脚跟;在高端市场,则要靠“技术”形成“溢价”。

第三,是个“油电平衡者”。

就像那些合资品牌一样,既要兼顾短期的销量,也要着眼于长期的转型,避免“单一路线”带来的风险。

实践反复证明,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得出一条“购车公式”:高销量 + 技术流 + 大品牌 = 不会出错的选择。

当然,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2025年底前,这绝对是“购车黄金窗口期”。

就拿重庆来说,地方补贴加上国补,还能省下超3万元。

再加上购置税减免的金额,那吸引力,可不是一般般大。

这场始于政策退坡的“大洗牌”,终将推动中国车市,从“政策驱动”迈向“技术驱动”。

2026年的市场,不会是某一方的“独孤求败”,而是属于那些真正“读懂规则”、守住“核心竞争力”的“幸存者”。

合资品牌的机会,已经近在眼前。

但能否抓住,就看它们在“智能转型”和“成本控制”上的真实功力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