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刚好在夜里路过停车场,灯下那台孤零零的方盒子SUV,车身上一圈黄色漆反射着冷白的路灯,仿佛一块不请自来的蛋糕块。近处看,一只硕大的“小书包”别在尾门旁,给人一种随时要跑进野外的错觉。有人按下解锁键,“iCAR”的标志在微光中亮起——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却又带着点野心未眠的躁动。
假如你正面对一份人生抉择——天天蜗居城市道路,偶尔有愿望跑跑西北大环线,预算不是无限,面子要兼顾,实用也不能少——你会考虑这样一台全新iCAR V27吗?更重要的是,它该卖多少钱,才不让你心生“花了冤枉钱”的感觉?
事件很快明朗:一台新晋中大型硬派SUV,身长超过5米,确切数据是5055mm。架着1.5T的增程系统,外观设计正对准当下流行的“复古硬派”风潮。顶棚立着激光雷达,主攻智能驾驶;尾巴两种外挂配置,不是“小书包”就是全尺寸备胎,俏皮和实用都没落下。数据上,空间堪比路虎卫士110,马力可达449匹,最大续航号称突破1000公里。
推理从证据链开始。首先,iCAR V27定位与市场目标很清晰——直接对标方程豹钛7、深蓝G318。理论上,它走的不是一线豪华路线,而是自主品牌的顶流分支,专为那些渴望尝鲜、乐于跨界、价格敏感但又有野心的用户准备,说白了,是替喜欢“硬派越野+智能电混”的大众,找个性价比出路。
细节再梳理一下。不怕直说,外观向路虎卫士致敬的痕迹不浅,方块元素、独立大灯、侧开的尾门,这些都不是偶然。设计师也许想着,市场的审美疲劳只能靠熟悉感拯救,于是造了个“既眼熟又带点潮”的u盘。配色够亮、细节够多,但能否经得起野外土路和城市拥堵双重考验,还得看动力与底盘的真实素质。
动力并不复杂,就是1.5T小增程+不同容量电池,后驱和四驱皆可选,最大449马力,数据不寒碜。这里有个值得盘算的小陷阱:虽然CLTC纯电续航给到200km,但谁都明白,这个工况下,多半是关着空调、佛系驾驶出来的数字。如果真要体验一把夏天开着空调、后备箱塞满装备、拖着全家去草原露营,你会发现,所谓“1000km综合续航”实际上是看得见吃不着的橘子——对,所有新能源车的通病。
聊到智能驾驶,激光雷达摆上屋脊,已经成了这个价位新车的基本款。你可以NOA进商场地下车库,也能高速上闭着眼(当然不建议真的闭眼)让它自动并线,但能不能愉快跨省,主要看软件团队和高精地图。讲真,前几年这个配置能算新闻,现在不过是“还行,不丢脸”。
到底该卖多少钱合适?先看对标对象。方程豹钛7,23万多起;深蓝G318,售价是17-22万区间。iCAR作为新势力,设计要比这两家花哨,空间和硬件也有优势,但品牌效应还差两年脱胎换骨。纯粹理性地讲,如果定价在18-22万之间,价格是“合理”,高于22万则是“斗胆”,低于18万就变成了“预谋抢市场”,然后等待一众潜在对手祭出反制。
但市场逻辑从来不听产品经理的自述。刨去外观和参数表,现实问题总是在细节里躲猫猫,比如增程系统的保养成本、电池耐用性、硬派造型下的实际通过性。这台车5米多的大块头,在城市立体车库和小区转弯处能否不掉漆?后悬挂吃不吃力?激光雷达被泥浆糊严会不会罢工?一句话,小红书上晒草原其实容易,家门口倒车才最考验“人生智慧”。
当然,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溢价。刚出道的新车很容易被人贴上“只看热闹不买单”的标签,更别提目前新能源市场极其卷,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一边是成本推着往上走,一边是市场顶着头往下压,中间夹着产品经理的发际线和老板的KPI。想用“加量又加价”杀出红海,不小心变成加戏;一味平价,则陷入“堆料型亏损”。
我曾见过太多“参数拉满,落地尴尬”的案例,热闹过后一地鸡毛。新能源时代的透明定价,让每一分溢价都得靠实力说话。iCAR V27既然搭载增程,就注定劝退一批“纯电信仰者”;但硬派造型和千公里续航,又能吸引一票“实用至上”的用户。如果把它定在20万上下,是合情合理,但市场不一定关心合不合理,只关心自己到底吃不吃亏。
研发工程师和市场部的爱恨情仇,大多数车主都没兴趣深究。我只关心,下次夜晚路过停车场,V27的车主会不会坦然自信地按下钥匙——还是在人群里小心翼翼避开别人的目光。
如果你现在是市场部负责人,你愿意压低价格,用亏损换销量和用户?还是保持身段,用“溢价”换品牌调性和未来想象?又或者,你只想做个安分的旁观者,看着所有新势力互掐,自己静静欣赏一地黄沙后的赢家?所谓“合适”,到底是厂家的合适,还是你的合适?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