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车这玩意儿,和人一样,太闲了会生锈,太忙了会累瘫?
天天开吧,心疼油钱,心疼刹车片;一周不开吧,又怕哪天开起来直接趴窝。
问题来了:“车子到底该天天开,还是偶尔开?”说起来,这问题是不是有点像“天天加班会不会秃头”这种灵魂拷问?
可惜,头发没法回来了,车倒是还能救一救。
话说回来,我身边有不少“老司机”,有的每天风雨无阻跟车过日子,有的则让爱车在车库里“闭关修炼”,一个月露脸不过几次。
我自己这十二年来也试过两个极端。
刚拿驾照那会儿,一天不摸方向盘都心里痒痒,恨不得连买菜都要开车,生怕车子一闲就忘了自己是“宝马”,不是“板砖”。
后来工作变动,车子开始过起养老生活,最长一次一周没动地儿,等我兴致勃勃地上车,结果发现——“电池罢工了,没电!”这时候的心情,跟打游戏断网差不多,满腔热血被现实泼了盆冷水。
其实这事儿,真不是个例。
维修师傅一来就给我上课:“你这车啊,不能光看外表光鲜,其实电池早憋坏了。”长期不开,电池就跟咱们冬天不穿秋裤,冻着了,时间长了准出问题。
轮胎也一样,老老实实地趴着,贴地那一圈慢慢变扁变形,出来溜一圈都能听见‘咯噔’响。
还有车漆,尤其是露天停车的,日晒雨淋,原本白白净净的,几年下来就跟我脸上的黑头似的,怎么洗都没光。
你以为天天开就一定健康?
未必!
我那朋友干销售的,每天“劈山救母”般跑业务,一年能跑出个绕地球一圈半,结果他车子的毛病也没少。
小毛病不断,大毛病偶尔来个惊喜,保养费比我的车都高。
说实话,这就像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前者容易肌肉拉伤,后者容易脱发,怎么选都是命。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怎么开才算“科学”?
说什么“适度使用”,这词儿听着耳熟吧?
就跟医生劝你“适度锻炼”一个道理,具体怎么个适度法,谁又能说清楚?
维修师傅们给的建议是“每隔两三天开一次,每次二三十分钟”,这标准我听完只想问:“大哥,这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安排得这么精细的!”有时候工作忙起来,连自己洗头发的时间都没有,还惦记着给车“遛弯”?
说句实话,真要按他们说的做,车没养好,自己先奔溃了。
要我说,车这东西,真是“用则进,不用则退”。
它不像酒,越放越香;也不像存款,越攒越多。
它更像一份“感情”,你冷落久了,它也会跟你玩“冷暴力”。
你一周不搭理它,哪天真需要了,它很有可能给你点颜色看看,让你体会到“人间真实”。
可你天天折腾它,它也会累,零件磨损,花销水涨船高。
我们总以为“省着用能用得久”,其实省着省着,可能就把车省坏了。
就像我那年春节回老家,老妈做饭专门留了一包好面条,说“等重要客人来再煮”。
结果等了大半年,打开一看,全长虫了。
车也一样,你对它太“客气”,它反而给你脸色看。
说到这,我经常自嘲:自己其实不是在养车,是在被车“养”。
天天担心电池亏电、轮胎变形、油液变质,甚至下雨天还怕雨水打坏车漆。
你说我到底是有车,还是被车“绑架”了?
难怪有人说,车是男人的第三个老婆,伺候起来一点也不比家里那位省心。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
反过来想想,咱小时候家里的自行车,是不是天天骑还拉链松,不骑又生锈?
车其实就是个“机械生命体”,你给它活动空间,它就活泼顺畅,你让它天天躺着,久了就“懒癌”发作。
可到底怎么个度,谁说得准?
有时候你觉得车是工具,其实它也在悄悄改变你的生活习惯。
有一说一,这十二年开车经验,最大的体会其实不是“怎么开车车才耐用”,而是“你怎么对待车,其实反映了你怎么对待生活”。
有的人喜欢高频出行,觉得车子就是要用来走南闯北;有的人觉得车子只是备用,关键时刻才出场。
说到底,这就像有人喜欢天天运动,有人喜欢周末窝家里刷剧。
哪种方式对?
还真得看你是谁。
你要是生活半径大、工作刚需、车子确实是你“腿”,那就别心疼,勤快点,按时保养,车子肯定不会亏待你。
你要是跟我一样,偶尔用用,平时懒得动,那就别指望“省出来寿命”,还是每周溜它一圈,哪怕去楼下超市转转,别让它觉得被主人遗忘了就好。
当然,真要说“用车频率”有没有黄金标准?
我看倒未必,毕竟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不一样,车主的心理预期也不一样。
最后,我其实特想问一句:你养车,是想让它跑得更久,还是用起来更顺心?
你是“车奴”还是“车主”?
或者说,其实我们都在车和生活之间找平衡,既不舍得让它老去,也不忍心让它累坏。
别人的经验终归是别人的,自己踩过坑才算数。
我十二年开车,也只是学会了一个道理:车和人一样,适度运动、偶尔放空,别太极端,别太执拗。
要真有了点小毛病,别心疼那点修理钱,毕竟,和修人比起来,修车可便宜太多了。
你们呢?
你的车是天天上班打卡,还是周末才出来放风?
它现在健康吗?
你觉得自己的用车方式算科学吗?
还是说,其实我们都在用一辆车,体验另一种人生?
评论区聊聊呗,说不定,哪天我们能一起找出最适合你我的“用车节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