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曾经的“信仰式玩法”还历历在目,早年电动车圈里谁不是故事讲得好就能圈粉,用户愿意等、愿意白等,豪言壮语里带着技术崇拜和品牌感情,蔚来也曾靠换电、用户活动、社区生态把自己包装成除了车还有生活方式的牌子,粉丝会排队、用户会自发装逼,那个时候溢价和未来想象力能把毛利润推上去。
辉煌背后有账单,一年一年算下去,上市以来归母净利润已经七年累计亏损1092.88亿元,这不是小数目,早年信徒投的是未来想象,资本投的是想象里的规模化和平稳现金流,而现在规模扩张的红利显性递减,市场竞争成了价格战,老用户看着新车降价气得发帖控诉,社区里那些“忠实用户”变成了最敏感的受害者。
现场感更真实,蔚来发布中报前一天刚公布8月交付3.13万辆,同比增长55.2%,2025年至今交付16.65万辆,同比增长30%,交付数据看着挺热闹,但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单季净亏损近50亿元,研发费用虽有所压缩但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上半年暴增至83.66亿元,说明扩网扩服务的成本正蚕食毛利,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这是现场最扎心的反差。
员工内部也不是一句“要熬过去”就能压住的声音,有工程师在群里抱怨研发被压缩得慌,销售团队在和经销服务商算台账时数目吵了半天,客服中心那头老用户骂声一片,还有人把自己八个月前新买的车算出十几万账面损失,众人的吐槽在小圈子里回响,形成一种“公司策略变卦—用户被割裂—内部狼狈”的连锁效应。
网络上更是热闹,网友玩梗把降价比成“自家砍菜价”,微博和论坛里有人晒购车时间轴、有人用计算器算差价,有人把车位改成“资产缩水示范点”,表情包里是车钥匙和打折标签合体,舆论场里的嘲讽和悲愤把商业决策放大到了日常情绪,品牌声誉的损耗正悄悄变成销量的隐形税。
行业对比也能看出变化,早年电动车圈讲的是“革命性体验”和长期主义,厂商靠技术路线和社区做口碑,现在市场更像快消品,促销、降价、套餐、押金、增值服务成了主流,消费者付费变成了按需付费的工具箱,信仰式玩法被“付费套餐式割韭菜”替代,厂商的生存逻辑从长期积累转向短期现金流管理,用户和资本都被这节奏裹挟。
有政策在暗处发力,像《价格法修正草案》这种监管动向在高层讨论里已经是背景乐,监管口径里强调价格透明、公平竞争和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上是要压制无序降价和霸王条款,但现实是厂商为了活下去还在打价格战,监管与市场的矛盾像两辆车在交叉口僵持,企业在合规与求生之间找不到完美落脚点,普通消费者的权益和信任在这场僵局里被反复消耗。
资本市场的脉搏也没松,投资人看重的不是品牌情怀而是现金流和盈利时间点,李斌喊“力争第四季度单季度盈利”,这是信号也是承诺,投资者一边盼望奇迹,一边数着历史上的公里数,Wind数据显示历年亏损额节节攀升,七年累计亏损超过千亿,资本的耐心没有无限期,市场对时间表的敏感度比对美好愿景更高。
供应链端的压力同样真实,厂商一方面要拉动销量维持产能利用率,另一方面库存激增和应付账款攀升让供应商资金链也紧张,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在后台悄悄调价或要求更短回款期,中小供应商在现金流受压时要么找银行短贷要么压缩产能,这种连锁反应会把行业的脆弱环节暴露出来,让整条生态链的风险集中爆发成为可能。
在消费端的撕裂里,有两类人最心疼,一类是早期愿意信任品牌的车主,他们觉得被价格策略“割了信任”,另一类是想要性价比的潜在买家,他们看见降价和促销却也担心售后和残值,两边都不踏实,市场信号混乱导致决策成本上升,买家开始变得更谨慎,品牌要花更多时间和钱去重建信任。
街头巷尾的对话里也有现实解决思路,老司机说跟风买新车得留“溢价预备金”,社区群里有人建议买车先看残值和换电/电池政策,还有人建议锁定有官方保值服务或延保选项的车型,二手市场的人则提醒观察三个月内成交价,大家用接地气的方式互相传授避坑技巧,实用性强的时候比空喊口号可靠得多。
最后的活路别全靠喊口号,普通人想躲坑要看三点——一是算总成本把车价、续保、换电和未来降价风险都拉到表格里算清楚,二是关注现金流透明度和厂商公布的库存、应付账款数字,用公开财报判断企业健康,三是优先考虑能提供官方残值保证或明确延保服务的产品,做到买前心里有谱,买后有底气。
蔚来从“信仰场景”到“价格战阵地”的变化不是孤例,这场戏里有数字、有情绪、有政策暗线、还有现实操作的教训,摊主还在吆喝,大爷还在念账本,但买车的人,别只看热闹,账本要自己掂着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