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深业上城停车场。一个背着电脑包的上班族,手持手机“刷脸”解锁了一辆小米YU7。车辆如同饿了三天的小狗,悄无声息地亮起大灯,三秒内完成自检,车主连门把手都懒得碰一下直接歪进驾驶座。身旁,一台奔驰GLC静静沉睡,轮毂上的灰尘还在记录着三天来的冷落。看门大爷吹了吹口哨,顺嘴嘀咕一句:现在这些“汽车手机”不仅省油,还省事,就是标儿不太洋气了。那台GLC的车主,不出意外地一脸焦虑,一边给孩子系安全带,一边在脑海里复盘自己是不是该早几年换新能源。
如果把时间拨回五年,谁能想到——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停车场里,BBA的三芒星、蓝白圆和四环,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耀眼。2025年9月,易车销量数据像在重案现场抛下一组铁证:前二十畅销车型中,只剩一款奔驰GLC勉强上榜,排名第十九。榜单里排头的,不是奔驰,不是宝马,也不是奥迪。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米YU7一马当先,问界、小鹏、比亚迪轮番冲刺。BBA的“贵族”身份,眼看就快变成了“路人甲”。
作为汽车市场的风向标,一线城市的偏好变迁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消费升级或品牌更迭,更像是汽车工业版的地壳板块移动。从消费者的需求端看,品牌已经不是唯一逻辑,性能、智能化、使用成本成了决胜点。曾经的“荣耀之选”BBA,现在带有一种老贵族的落寞。而“油电同价”的比亚迪、“智能豪华”的问界和小米,不仅让一线消费者摸到了技术红利,也把BBA原本坚固的心理防线折磨得满目疮痍。
从产供给侧看,这场新能源围剿来的格外像一出包抄战。比亚迪和特斯拉的“高地战术”下,BBA像是被三路大军攥住了喉咙:成本、技术、产品线,样样受制。问界和小米这帮新势力,招招都打在智能和软件系统上,让BBA原有的机械优势彻底稀释。问界M9已经连续16个月霸榜高端销量冠军,GLC的“保二争三”,却年年都要靠“价格大战”勉强混口饭吃。行业里调侃一句:“曾经一辆宝马三系能换两套房,现在一套房够买两辆问界。”黑色幽默有时候来的比电动车的加速还快。
BBA的溃败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设计上的“自杀式表达”。曾经奔驰S级可以代表“成功人士的审美”,现在被说成是“鲶鱼嘴网红脸”。宝马i7的设计,比奥斯卡获奖电影还让人费解,奥迪Q8 e-tron更是让不少粉丝直接“卸载”了品牌滤镜。BBA这些年越改越丑,让人怀疑是不是设计部门集体中了“非主流病毒”。但真要刨根问底,症结还是在企业焦虑——销量下滑、内部博弈、设计权被销售和管理层反复揉搓,最后出来的产物只能说:“你以为这是创新,其实只是乱炖。”
更要命的,是BBA在新能源转型上像跑步机上的大象。所谓“油改电”,说难听点就是老爷车换了块电池,底盘、空间、智能全都带着历史包袱。宝马i7和7系共用CLAR平台,看似得了个新能源编制,其实空间利用率和底层架构都被自己过去的影子卡住。要拼智能、拼续航、拼空间,真不如国产的小米或者问界来得痛快。毕竟,比起造一辆车,BBA还在为“自己是谁”这个问题费脑筋。
跑到产品力和价格体系上,BBA的尴尬就直接摊在桌面上了。问界M9已经做到城市NCA自动驾驶,可以光脚闯红绿灯口,BBA还在搞L2级辅助驾驶,小打小闹,迭代如老年痴呆病号。同级别产品,智能化、续航、舒适度全方位被碾压。价格上更是无力反转,奥迪A3已经下探到20万以内,奔驰C优惠8万不是新闻,奥迪A4L做活动都快送配件了。消费者从“买不起”变成“没兴趣”,品牌溢价也就剩个商标可看。
有同行开玩笑:如今BBA最稳的资产,除了全球logo认知,就是还有点“老钱余温”。但在中国一线城市,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50%,这场大迁徙还在加速往下沉城市推进。某种意义上,这不是BBA被谁击败,而是被时间和技术按在了地上摩擦。小米、问界、比亚迪之类的新势力,省钱省心省油,还能在朋友圈晒点“黑科技”,BBA拿什么拼?拼所谓的情怀?可惜情怀也要用科技来承载。
最终,这些数据和事实勾勒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新命题:汽车行业正从“机械定义”向“软件定义”转型,品牌溢价让位于技术溢价。从前是“西方品牌主导”,现在“东方创新崛起”。倘若BBA还坚持用上一代的逻辑回应市场,其未来恐怕只能成为新势力品牌的“活化石”。这一局,谁能活得久,活得有尊严,还是要看有没有勇气彻底拥抱创新,真正理解中国用户的复杂需求。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BBA到底是暂时失宠,还是彻底被消费市场“放弃”?或许谁都还没胆子下最后结论。好奇的是,你作为消费者,是不是也会在停车场对着闪亮的logo,突然冒出一句:“这玩意儿,现在还有什么值得热爱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