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夜幕下的比亚迪4S店,灯光昏暗。销售顾问在大厅里踱来踱去,手机一遍遍刷着成交列表,“汉L DM,又一台没卖出去。”他叹口气。我装作随意路过,顺手摸了摸汉L展车的方向盘——手感不赖,但门口停着的小米SU7显然引来更多围观的目光。气氛有点尴尬。在这个对技术曾无比崇拜的场所里,我竟闻到一丝冷清和落寞,像翻卷的发票纸里藏着的寂寞。
“这款车上市才四个月,就崩到只卖535台。”对于一辆被标榜为旗舰的轿车来说,这就像本该撑起门面的警局,一夜之间丢了警徽。以往汉系列登场,总能激起那些热衷自主品牌的消费者兴奋涌动,张口闭口“国产第一”,但现在,数据面前没人再装傻:四月卖了1400多台,七月仅剩下535台,电动车版本也只能勉强维系体面,1700多台,而同价位的小米SU7则用两万多的月销给所有人上了一课。新旧交接,技术信仰一夜之间变成了消费怀疑。
从专业角度看,销量崩盘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汉L的基本参数其实不差,轴距2970mm,车长五米开外,顶配四驱3.9秒破百,油耗做到了0.9升——纸面上堆得满满优秀。但旗舰轿车的定义,不只是实验室里那一张数据表。真正的用户只会关心:这么大个,跑远点能撑多久?结果一查,纯电续航只有200公里。在高速上,这个数字会进一步缩水,而且充电体验也谈不上好。买旗舰车的人,大多不会接受“充电焦虑”这种落伍体验。
比亚迪以前的技术壁垒也正在被拉平。你以为只有自己掌握混动密码?很遗憾,奇瑞、吉利、长安这些车企已经摸到了门道,甚至小米这些“新人”也杀进长续航阵营。技术层面不再是争取市场唯一的武器,过去那套“降维打击”故事,突然变成了赛制升级后的裸奔——谁不升级,谁就无路可走。
我跟店里的销售聊了聊。他苦笑着打趣说:“我们靠宋、元这些便宜车型赚钱,高端车说起来自己也没信心。”市场调查也不留情面:老车主里,很多人宁愿换成极氪、小米或蔚来,愿意继续留在比亚迪高端序列的比例只有三分之一不到。这其实就是理性的冷静选择。消费升级的规则变了,技术优势变“同质化”,甚至“溢价变溢出”,品牌粘性也跟着稀释。
但汉L真正致命的,不只是数据和参数,更是产品体验的焦虑点。我试驾的时候就发现,车机系统反应慢,导航有时候直接死机。虽然顶配有可调悬挂,但人家小米直接上了空气悬挂,不但更高级,还便宜几千。在智能化体验这个赛道,比亚迪踩泥太重了。现在年轻用户买车,已经不会只看动力参数,谁能给他们“互联网式的新鲜感”,谁就可能分走最大的蛋糕。
我有种“法医式”的无奈,每次剖析比亚迪这种销量暴跌,总觉得现场检材绝不是赤裸裸的失误那么简单。技术“够硬”,但跟市场碰撞时,显然有点硬过头了。汉L Lite剥掉了许多配置,以更低价格想挽尊,结果反而像给自己动手术时用错了麻药,病理问题没解决,伤口还留得惨兮兮。
其实库存也不是不能盘活。比亚迪如果把纯电续航提升到300公里,搞个高效快充进来,再把车机卡顿问题彻底治好,或许还能留住一部分“死忠”。再加点换购政策、老车主福利,拿点市场情怀回头试试。可是中国新能源的台阶变化比想象得快,你还在补今年的短板,竞争对手已经在畅想下一代生态。
旁观者清,局中人迷。这场旗舰车滞销,问题不是谁技术不行,也不是谁价格太高。归根到底是整个用户需求的转型速度,甩开了产品优化的迭代能力。新势力把“买一辆车变成买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比亚迪还在强调发动机和电机,消费心理早换了频道。这就像我们审案时,案发现场已经悄悄变了格局,可现场勘察表格还是上一年的模板。
行业里有句话,“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比亚迪汉L的困局,绝不是偶然。数据崩盘像尸检报告上的死亡原因,但背后真正推动变化的是用户口味已变、品牌叙事过时、智能体验落空。用黑色幽默说,你家饭店以前靠豆腐脑火了,突然大家都改吃奶茶,等顾客回头你还在磨黄豆,搞得厨房也一脸懵。
这样的变化并非坏事。市场的无情有时更像真相拷问。比亚迪如果能坦然面对此次崩盘,想着如何真正用用户思维去做下一款旗舰,也许未必没有东山再起机会。毕竟警界也好,车企也罢,谁都无法保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撬动门锁的,从来不是最高的技术参数,而是用户手上的那张选择题。
此刻,比亚迪汉L依然无声停在展厅,像没破案的悬案一样被冷落。我倒好奇:下一个月,大家是不是还想着买自主旗舰?比亚迪这口锅,是该自己背,还是市场帮着分呢?如果你身处其中,会怎么破局?这场“技术信仰坍塌”的故事,谁又能率先写下续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