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 CB350 的 "硬伤"。这款车在国外叫 GB350,最大马力才 20 匹。别小看这数字,现在全球市场上,500cc、30 马力左右的车型已经成了主流。就像手机从 4G 换到 5G,不是说旧的不能用,只是大家更想要跑得更稳、动力更足的体验。这 20 匹马力,在城市里代代步还行,真要跑个长途或者爬坡,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不是 CB350 不好,是市场的需求已经往前跑了。
那本田难道看不明白吗?其实他们早有准备,从 CB350 的设计上就能看出端倪。它的气缸壁厚有 23 毫米,而实际安全冗余只需要 15 毫米,这多出来的 8 毫米可不是浪费。工程师算过,把缸径扩大到 86 毫米完全没问题,这就为以后升级留下了空间。
更巧妙的是它的发动机设计。一般摩托车用的是直连杆,而 CB350 用了偏置气缸加弯曲连杆。别小看这一点点改动,它能减少活塞运动时的摩擦,让发动机更高效、更耐用。这就像跑步时调整了步幅,既能跑得更快,又不容易累。
有了这些基础,CB500 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把缸径扩大到 84 毫米,行程保持 90.5 毫米不变,排量刚好到 525cc。这样一来,动力提升到了 28 匹马力,在 5500 转时就能爆发出来,扭矩也达到了 4.3 公斤・米,在 3000 转时就能输出。对比一下,CB350 的马力和扭矩都差了不少,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更期待 CB500。
骑起来的感觉也会不一样。CB500 在低转速时扭矩更强,起步更有劲,市区里穿梭会更灵活。工程师还加了双平衡轴,能减少发动机的震动,骑久了也不会觉得累。排气声浪也经过了优化,听起来更浑厚,骑在路上,光听声音就觉得带劲。
可为什么 CB500 要量产了,CB350 还没动静呢?看看本田的商标注册时间线就知道了。2024 年 11 月先在美国注册,2025 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和澳洲注册,接下来才是全球其他地区。这说明本田是有计划地推进,先满足成熟市场的需求,再逐步扩展。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情况就更复杂了。一方面,东南亚是 CB350 的主要销售区,占了很大比例,本田可能觉得先稳住那边更重要。另一方面,引进到中国要过排放认证这一关,这需要不少成本。而且 CB350 的定位有点尴尬,比它小的有更便宜的车型,比它大的又有更强的动力,很难找到精准的市场切入点。
那喜欢 CB350 的摩友就没辙了吗?也不是。可以考虑平行进口,也就是大家说的 "小贸车"。虽然价格会贵一些,手续也麻烦点,但至少能圆了梦。不过要算清楚成本,包括关税、运输费、手续费等等,别花了冤枉钱。
还有个办法是看看同平台的国产车。比如 CJ500,用的技术和 CB350 有些相似,改装潜力不小。稍微改改,说不定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价格还更实惠。
其实从长远来看,CB350 这样的风冷引擎有它独特的价值。现在电动车发展得快,但很多摩友就喜欢燃油车的那种机械感和轰鸣声。风冷引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说不定在未来还能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一种 "机械遗产"。
估计到 2026 到 2027 年,大排量复古车会有一波引进的机会。随着排放政策越来越完善,认证成本可能会降低,本田说不定会把 CB350 也带来中国试试水。
说到底,无论是 CB350 还是 CB500,都是本田技术积累的体现。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有更多选择总是好的。你是更期待 CB500 的量产,还是希望 CB350 能早日引进?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