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辆车,还是最后一辆车?
这问题,听着就有点玄乎,对吧?
最近汽车圈里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儿,一位22岁的小年轻,看上了小米SU7,那叫一个神魂颠倒。
结果呢?
去极氪店里逛了逛,嘴里还没说完小米SU7给他带来的“情绪价值”,就被一位极氪的销售,直接给“点拨”了——“你要是想买人生的第一辆车,你必须得选极氪01。
如果说你想买人生的最后一辆车,你肯定得选小米SU7。
你买的不是259800,你买的是你的命,你知道吗?”
好家伙,这销售的话术,简直就是一段“人生哲学”的精辟总结,只不过,这哲学的落脚点,是把消费者往自家车上引,顺便给竞品扣上个“终老”的帽子。
你说,22岁的小伙子,听了这话,是该感动涕零,还是该原地爆炸?
他当时那是气得七窍生烟,直接就在社交平台发了帖子,把这事儿儿给抖了出来。
这件事儿,可不是小打小闹。
极氪那边反应神速,苏鲁战区总经理亲自出马,又是道歉,又是解释,最后直接把那俩销售给“开除籍贯”了。
你说这处理速度,这态度,够不够诚恳?
从这点上看,极氪这回算是把“危机公关”玩明白了。
但话说回来,这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里,那点儿不那么光彩的“潜规则”。
“话术”的边界在哪里?
是品牌生命线,还是业绩的牺牲品?
你想想,买车这事儿,对大多数人来说,可不是小事。
259800元,这可不是小数目,那是人家辛辛苦苦攒下的血汗钱,是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是对于梦想的投资。
怎么到了某些销售嘴里,就变成了“你的命”?
这不仅仅是夸张,这是在消费者的情感,是在挑战消费者的智商。
笔者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销售手法。
从一开始的“热情推荐”,到后来的“顾问式营销”,再到如今的“情感连接”,这销售话术,确实是在不断进化。
但进化不等于“进化成妖”。
当销售为了促成交易,不惜贬低对手,甚至用“诅咒”的方式来“启发”消费者时,这就已经越过了那条名为“职业操守”的红线。
我们看到,理想汽车的销售,曾公然转发蔚来负面新闻,直言“蔚来财务造假”、“品牌岌岌可危”,劝客户放弃定金。
蔚来方面的负责人也出来发声,感叹“总有一些人会跳出来给自己的品牌减分”。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这种“踩一捧一”的营销手段,在行业内并非孤例。
它就像一颗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也给整个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
“情感价值”的诱惑与“理性判断”的迷失
回到那个22岁的小年轻。
他之所以对小米SU7心动,是因为“情绪价值太高了”。
这句话,道出了当下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
消费者不再仅仅看重车辆的性能、配置,更在意品牌所带来的情感共鸣,所能提供的精神满足。
小米SU7,凭借其互联网基因,以及营销上的高明之处,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它更容易触动年轻消费者的内心,让他们产生一种“我就是需要这辆车”的冲动。
而极氪001,同样是一款实力不俗的车型,它在操控、性能、设计上都有着独到之处。
这位小年轻之所以说“再老5岁会毫不犹豫选极氪001”,说明他内心是认可极氪001的实力的,只是在当下这个年纪,他更看重的是那种“潮流感”、“科技感”以及随之而来的“身份认同”。
这就好比,一个少年郎,渴望的是一把绝世宝剑,能斩妖除魔,名震江湖;而一个成熟的侠客,则需要的是一匹汗血宝马,能载他行万里路,阅尽人间繁华。
这两者,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不同阶段、不同心境下的选择。
然而,那位极氪的销冠,却试图用一种“非此即彼”的逻辑,来剥夺年轻人的选择权。
他用“第一辆”和“最后一辆”的二元对立,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强行划分了界限。
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操纵”,试图通过制造一种虚假的紧迫感和宿命感,来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唯销量论”的困境:企业文化与销售行为的脱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诅咒式”的销售?
深究其根源,在于部分企业片面追求“销量至上”的考核机制。
当销售人员的绩效,几乎完全与成交量挂钩时,他们自然会选择那些“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手段。
而“贬低对手”,无疑是其中最“高效”的一种。
这种“只要能成交,方式不限”的粗放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培养销售人员的职业素养,反而是在纵容他们的“野蛮生长”。
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了品牌形象,更会疏远消费者。
毕竟,谁愿意在一个充满套路和谎言的环境里消费?
笔者曾经在一家初创车企工作过,当时团队的目标是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我们经历过无数次关于销售策略的讨论。
有同事提出,不如学学隔壁,用一些“擦边球”的营销手段。
但创始人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可以不快,但我们不能不‘好’。
口碑,比销量更重要。”
这句话,虽然朴实,却道出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
“用户为本”的回归:重塑信任,赢得未来
极氪此次的快速处罚,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它表明,企业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当的销售行为,已经触及到了品牌底线。
当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危机,再好的产品,也难以为继。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良性的汽车销售生态?
首先,企业需要重构考核体系,不再“唯销量论”。
将“客户满意度”、“合规性”、“职业素养”等维度,纳入销售人员的绩效评估体系。
让销售人员从“短线冲刺”转向“长线经营”,真正将消费者视为合作伙伴,而非待宰的羔羊。
其次,加强对销售人员的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商业伦理。
让他们明白,真正的“成交”,是建立在真诚沟通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靠“话术陷阱”来诱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文化的塑造。
一个尊重消费者、诚信经营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久青睐。
那些用“诅咒”来“祝福”消费者的销售,终将被市场所淘汰。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消费者在选车时,心中的“哈姆雷特”千差万别。
有人追求“第一辆车的青涩与激情”,有人向往“最后一辆车的稳定与从容”。
汽车品牌,应该做的,是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提供真诚的服务,是帮助消费者找到最契合自己的那一款“哈姆雷特”,而不是试图用一种“宿命论”来替消费者做决定。
想想看,当一位消费者,满怀期待地走进一家4S店,他期待的是一次愉快的购车体验,是一次关于未来出行的美好畅想。
他不是来听一场关于“生死”的辩论,也不是来接受一次关于“命途”的审判。
他只是想找到一辆,能够承载他梦想、陪伴他前行的伙伴。
所以,那些还在用“诅咒”来“祝福”的销售们,请收起你们的“宿命论”,拿出你们的诚意,用你们的专业,去打动消费者的心吧。
毕竟,在这场关于汽车选择的旅程中,消费者才是真正的“主角”,而你们,只是他们旅途中的一位“向导”。
请务必,做一个合格的向导,而不是一个误导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