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积水没过车轮,我开着离地22.5cm的方盒子直接趟过去了,后视镜里还有三台德系车在路口打转,老张递钥匙那天说的话我现在才明白
水漫到车门下沿的时候,说不紧张是假的。
小区门口那段路年年积水,去年我的A4就是在这儿熄火拖走的。这次暴雨来得急,水深估摸有小腿肚那么高,往常我早就掉头绕道了。但那天开的是老张那台风云X3L,想起他说过涉水深度标的60cm,咬咬牙踩下油门。
四驱系统推着车身往前走,水流从引擎盖两侧劈开。透过后视镜,能看见三四台车还在路口犹豫,其中有台宝马X3。等我趟过去,回头看了一眼——他们还在那儿。
这是上个月的事儿。
老张换车那天,我还笑话他。五年的途观说换就换,挑的还是台看着四四方方的增程SUV。“现在又流行复古了?”我问。他没接话,把钥匙扔给我:“自己试试再说。”
1.95米的车宽,停在地下车库B2层,两边的车道线几乎贴着轮毂。我当时心想,这玩意儿可真不好伺候。结果坐进去,后排翘个二郎腿都不憋屈——这在十几万的车里,真不多见。
第一脚油门下去,我大概懂了老张为什么不多说。
增程式那个动力响应,快得有点出乎意料。官方数据写的4.7秒破百,我没专门去测,但高速上并线超车,那股推背感来得很直接。上周四环路上,前面有台2.0T的帕萨特,我看准时机踩下去,电机几乎没什么迟滞就把车推出去了。600牛米扭矩,双电机四驱,有些东西确实是靠数据说话的。
不过让我真正记住这车的,还是开头说的那场暴雨。
22.5cm的离地间隙,在城市SUV里算高的。平时感觉不出来,那天水淹上来才知道有用。水流撞在底盘防护板上咣咣响,但心里不慌——85%高强度钢的车身,这点碎石冲击应该扛得住。回来检查了一圈,该紧的螺丝还紧着,该平的护板还平着。
这车我前前后后开了快三个月。
城里跑的时候就用纯电,一个礼拜充一次差不多够了。我家到公司往返32公里,纯电续航200多公里,平时基本不用油。周末想去郊外,加满油综合续航能到一千出头,也不用老惦记着找桩。
增程器启动的时候,确实能听到发动机工作的声音。不过比我想的安静,可能跟前排那个双层隔音玻璃有关系。我媳妇坐副驾经常睡觉,从来没因为噪音醒过。120码的时候,车内也就65分贝左右,这个表现在同价位里算可以了。
车机那块,8155芯片跑起来流畅度还行,语音识别也灵。但偶尔会卡——有次在京藏高速想调导航,系统愣了三四秒才反应过来。这种小毛病不影响开,但总归让人有点不太舒服。听说能OTA升级,后面或许会好些。
后备箱是个意外惊喜。560升的常规容积,放倒后排能扩到1800升。上周帮老同学搬家,两个28寸箱子加七八个纸箱,塞进去还有余量。座椅底下藏着好几个储物格,放些票据、充电线之类的小东西正好。
有人问这车能不能越野。
说实话,它不是那种带大梁带差速锁的硬派货。但应付砂石路和轻度越野够用了。前两周去了趟怀柔那片山路,坑坑洼洼的碎石路面,底盘防护板一路叮当响,但心里有底。回来洗车的时候师傅还问我是不是跑山去了,说底盘上全是泥。检查了一圈,该有的地方都好好的。
老张后来跟我说,他换车前在猛龙Hi4和这台之间犹豫过。猛龙的机械差速锁确实更硬核,但他想了想自己一年能去几次深度越野——最多两三回。最后还是选了风云。“工作日通勤,周末带孩子出去转转,这个够了。”他说。
我算过一笔账。
纯电模式下,一公里大概一毛钱。我一个月跑1500公里,其中1200公里是市区通勤,全用电的话一个月电费120块左右。剩下300公里周末出去玩,用点油,一个月总共下来200块钱够了。这比我之前那台2.0T的油费,省了快一半。
电池质保是终身的,这个倒是让人放心些。增程式系统比纯电少了续航焦虑,比燃油车又省钱——或许这就是它的定位吧。
说到底,这车适合什么人?
如果你每天就是市区代步,偶尔周末带家人出去转转,既想要点动力又不想被充电困住,这台可能合适。但要是你天天跑长途,或者就想要台纯粹的越野车,那可能得再看看别的。
车钥匙上周还给老张了。他问我感觉怎么样,我想了想说:“挺对路。”
他笑了,也没多问。
这三个月开下来,我倒是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什么车是完美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对的。方盒子这个造型,年轻人可能觉得个性,老派点的人或许觉得另类。但坐进去开上一段,会发现它想做的事儿挺清楚:够用的性能,灵活的能源方式,还能把用车成本控制住。
至于值不值,还得看你自己怎么算账。
那天暴雨,我开着这车趟过积水的时候,老张说的那句“自己试试再说”,我现在算是明白了。有些东西,开过才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