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增程式电动车被行业专家贬为“落后技术”,甚至被戏称为“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然而市场却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逆袭大戏:2025年第一季度,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38万辆,同比增幅超90%,增速是纯电动车的4倍多。 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凭借增程技术实现销量翻倍,甚至出现单月销量超5万的爆款车型。 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为增程技术投票的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和用户需求的真实反映。
增程式汽车的崛起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回顾2022年,增程车在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占比仅为3.6%,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增长至9.1%。 特别是在2024年,增程式车型全年销量达116.7万辆,同比增长78.7%,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这种增长势头在2025年依旧强劲,前8个月销量达到74.9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12%,增速高达167%,远超纯电动车的增长速度。
增程车的市场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抓住了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 数据显示,65%的增程车用户来自燃油车置换,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对这些用户而言,增程车提供了更接近纯电车的驾驶体验,同时完美解决了续航焦虑问题。 在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的三四线城市,这一优势尤为明显。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强烈。 理想汽车市值一度超过蔚来和小鹏总和,华为问界M7增程版上市首月订单即破万。 有投资人直言:“在电池技术突破前,增程车是车企对冲风险的最佳选择。 ”毕竟固态电池量产尚需时日,800V高压平台普及率有限,在这个技术空窗期,增程车稳稳卡住了主流市场。
增程式电动车的工作原理其实相当简单:车辆完全由电动机驱动,发动机不直接驱动车轮,仅作为发电机使用,当电池电量不足时为其充电。 这种设计被一些人戏称为“脱裤子放屁”,因为它需要经历“燃油→机械能→电能→动能”的多次能量转换。 但正是这种“简单”的设计,却精准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与传统插电混动汽车相比,增程技术具有明显的结构简化优势。 插电混动需要同时管理两套系统,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涉及复杂的动力切换和精密调校。 而增程车的内燃机只负责发电,动力完全由电动机输出,这不仅减少了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复杂度,也显著降低了故障率。 市场上插混车型常见的失速、顿挫感以及变速箱故障等问题,在增程车型身上的概率明显低很多。
增程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它完美结合了纯电车与燃油车的优点。 首先是纯电驾驶体验,增程车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当于一辆纯电动车,具备电动车的加速平顺性、静谧性和低使用成本。 有调查显示,理想汽车车主的纯电行驶里程和时间占比分别高达70%和85%,意味着大部分日常通勤都可用电完成。 其次是无续航焦虑,增程车保留了燃油补充能力,全国超过10万个加油站构成了一张无处不在的能源补给网络。 这对于经常需要长途出行或充电不便的用户来说,是纯电动车无法比拟的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曾指出:“增程式不是过渡技术,而是未来汽车的主力之一。 ”他认为增程车的设计理念“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精准匹配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用户中,纯电行驶里程占比超65%,用电时长近90%,这验证了增程式电动汽车“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设计理念。
早期增程技术确实存在效率问题,尤其是在高速工况下。 有车主反映高速行驶时油耗飙升到8.5L/100km,而插混车同样路况油耗仅6.2L/100km。 这种能耗差异主要源于增程车的能量转换环节较多,需要经历从燃油到机械能、再到电能、最后到动能的多次转换,每次转换都会有效率损失。
然而,新一代增程技术正在迅速改进这一短板。 近年来,增程器的热效率不断提升,从早期的不足35%提升到目前的领先水平。 奇瑞推出的星际元ET搭载的新型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4.5%,一升油可发电3.65度,一箱油续航超过2000公里。 赛力斯第五代增程器更是将热效率提升至44.8%,一升油发电约3.6度电,能耗表现直逼插混车型。
热效率提升对增程车性能改善至关重要。 发动机热效率越高,意味着燃油转化为电能的效率越高,能量损失越少。 这不仅直接降低了油耗,也减少了排放,使增程车在环保性能上更具竞争力。 理想汽车开发的增程3.0技术,在现有基础上还能节油15%以上,纯电里程可达300公里。
电池技术的进步也让增程车的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并支持4C超快充。 这些技术进步使得增程车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大幅提升,不再是过去的“油老虎”。 随着热效率的持续提升,增程车的高速能耗短板正被逐渐弥补,与插混车的油耗差距也越来越小。
消费者对增程车的青睐源于实际使用场景的匹配度。 市场调研显示,增程车用户中65%来自燃油车置换,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 这一用户构成揭示了增程车成功的核心原因,它精准抓住了下沉市场用户的真实需求。
对于三四线城市用户而言,增程车解决了两个关键痛点:一是充电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纯电动车使用不便;二是需要频繁长途出行,续航焦虑实实在在。 增程车“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模式,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 一位山西太原的司机算过账,增程车每天通勤用电成本不到50块,周末跑长途加油也不心疼。
增程车的造车成本相对较低,也使售价更具竞争力。 增程车省去了复杂的多档DHT变速箱,结构简单意味着更低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这一成本优势直接体现在终端售价上,同级别增程车往往比插混车更具价格竞争力。 例如,长安深蓝旗下的一些增程车型,售价就非常有竞争力。
政策环境也为增程车的崛起提供了助力。 上海给插混车发绿牌,海南给燃油车限行,这些地方政策直接让增程车成了“香饽饽”。 尤其在限行城市,增程车既能享受新能源政策优惠,又无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自然成为理性选择。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增程车的逆袭,本质是技术路线向现实妥协的结果。 当纯电车被充电和续航卡脖子,燃油车被政策限制,增程车反而成了‘六边形战士’,没有明显短板,价格还能打。 ”这种平衡性,正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所追求的。
技术路线的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趋势。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已加入增程模式,实现双技术路线兼容;理想汽车也在研发多档DHT,以补足高速工况短板。 这种相互借鉴和学习,使得增程与插混的技术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未来几年,兼具增程平顺性与插混高效性的智能多模系统,将成为市场新宠。 在技术迭代层面,增程式通过优化增程器热效率(如理想研发热效率44%的米勒循环发动机),探索氢燃料增程技术,弥补高速能耗短板。 而插混普及多档DHT(如吉利雷神3挡、奇瑞鲲鹏3挡),提升高速直驱效率;深度融合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场景自适应”动力分配。
智能驾驶技术的推进也为增程车带来了额外优势。 由于增程车只依赖电动机驱动,动力输出完全受电控系统的掌控,反应迅速且精准。 这种特性使得增程车在智能驾驶系统的实现上更为容易,车企可以直接借鉴纯电动汽车的智能驾驶经验,大大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 相比之下,插混车复杂的动力系统给智能驾驶带来了更多挑战。
市场分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增程车主打高端市场的“体验牌”,如理想L系列、问界M7等车型主打“纯电驾驶质感+无续航焦虑”,精准切入30万元以上市场;而插混车则聚焦大众市场的“全能牌”,如比亚迪秦PLUS DM-i、宋Pro DM-i等车型以10-20万元价格带覆盖家庭用户,满足城市通勤与长途出游的双重需求。
回顾增程车的发展历程,从被嘲讽为“脱裤子放屁”到成为市场宠儿,其成功并非源于技术上的绝对领先,而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 在纯电动车尚未完全解决续航和充电问题,燃油车又面临政策限制的背景下,增程车找到了一条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
选择增程还是插混,本质上是对生活方式的抉择。 城市通勤为主、充电方便、追求纯电驾驶体验的用户更适合增程;经常跑高速、希望更低油耗、预算有限的用户则可能更倾向插混。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用户需求。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增程车的高速能耗短板正在被逐步弥补,热效率突破44%大关,续航里程超过2000公里,这些进步使得增程车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增程与插混技术的融合,也预示着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
市场销量表明,增程式电动车确实击中了大量用户的痛点,这正是其尽管存在技术争议却依然畅销的根本原因。 在技术最终突破之前,满足当下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
: 中国城市报,《销量持续提升,多家车企布局增程式车型》,2024年10月23日
: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院士动态》,2025年4月5日
: 腾讯新闻,《增程爆火的背后,这些“难言之隐”该如何解? 》,2025年4月15日
: 新浪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碳中和目标下的未来主流》,2025年3月31日
: 今日头条,《增程技术被喷‘脱裤子放屁’,为何销量狂飙?》,2025年3月7日
: 百度百科,《增程式电动汽车》,2024年7月17日
: 百度百科,《增程式电动车》,2010年11月20日
: 新华网,《给新能源车送去“冬天里的一把火” 增程电动技术破解低温续航焦虑》,2021年1月19日
: 中国青年网,《增程式电动汽车市场化发展可期》,2023年1月30日
: 中国青年网,《从“落后技术”之争到车企抢滩:增程式汽车如何逆袭成新能源“顶流”? 》,2025年4月24日
: 中国青年网,《报告预计2025年国内增程式电动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万辆》,2023年1月24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