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亿营收 VS 183亿预期:小鹏Q2财报的落差之谜,新车型能否解决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困局

小鹏汽车 2024 年 Q2 财报显示,总营收 81.1 亿元,同比增长 60.2%,但显著低于市场预期的 183.8 亿元。汽车交付量达30,207辆,同比增长30.2%,毛利率提升至14.0%。现金储备为373.3亿元,销售网络扩展至611家门店,覆盖185个城市。研发投入持续增加,达12.65亿元,同比增长46.5%。 针对卖得越多亏得越多困局,应该如何应对,我们来简单谈谈。

81亿营收 VS 183亿预期:小鹏Q2财报的落差之谜,新车型能否解决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困局-有驾

一、营收与市场预期的巨大落差:数据矛盾背后的多重逻辑

1.数据口径差异与市场误判
市场预期的 183.8 亿元可能包含对小鹏海外业务的过高预估。根据财报披露,小鹏 Q2 海外交付量占比不足 5%,而市场可能误将其欧洲市场拓展计划(如德国、波兰)的预期收入提前计入。此外,Q2 实际交付量 30,207 辆虽同比增长 30.2%,但环比下降 15%,反映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与市场乐观预期形成反差。

2.原材料成本的结构性矛盾
尽管 2024 年 Q2 碳酸锂价格同比下跌 67%(从 22.6 万元 / 吨降至 7.46 万元 / 吨),但电池成本仍对利润构成压力。这一矛盾源于供应链周期错配:小鹏 Q2 电池采购主要基于 2023 年 Q4 高价合约,而终端售价受市场竞争拖累未能同步调整。财报显示,汽车销售成本同比增长 58.7%,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导致毛利率仅 14%,低于理想的 19.5% 和蔚来的 12.2%。

3.研发投入的战略取舍
小鹏 Q2 研发费用达 12.65 亿元,同比增长 46.5%,主要投向自动驾驶(XNGP)和全栈自研芯片 “小鹏图灵”。这种投入虽强化技术壁垒,但短期内挤压利润。相比之下,理想同期研发费用 30 亿元,更多用于增程式技术迭代,其毛利率仍维持在 19.5%,反映出不同技术路线的成本差异。

二、行业共性:增收不增利的深层困局

新能源车企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现象,本质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1.价格战与成本传导的失衡
2024 年国内新能源车市价格战白热化,小鹏 G6、蔚来 ET5 等主力车型降价幅度达 10%-15%,但电池原材料降价红利被终端价格战吞噬。以小鹏为例,Q2 单车收入约 26.8 万元,同比下降 22%,而电池成本仅下降 18%,导致毛利率改善有限。理想虽通过增程式车型避开纯电价格战,但其净利润仍同比腰斩,反映行业整体盈利承压。

2.研发投入的军备竞赛
头部车企研发费用率普遍超过 15%:小鹏 Q2 研发费用率 15.6%,蔚来 18.4%,理想 9.5%。这种投入虽推动技术进步(如小鹏端到端智驾、蔚来换电网络),但短期难以转化为营收。以蔚来为例,其换电体系建设导致销售费用率高达 12.7%,远超小鹏的 7.8%。

3.供应链的全球化风险
小鹏 Q2 净亏损 12.8 亿元中,汇兑损失占比约 30%,主要因美元债务利息和海外业务结算波动。类似地,蔚来同期净亏损收窄至 6.8 亿元,但汇率损失仍达 2.3 亿元,反映出海内外市场联动下的财务脆弱性。

三、下半年转机:新车型与全球化的双重赌注

小鹏能否扭转颓势,取决于两大战略的落地效果:

新车型的市场破局

1.MONA M03 的走量使命:作为 11.98 万元起售的入门车型,MONA 上市 52 分钟大定破万,预计 Q3 交付量超 1.5 万辆,有望拉动营收增长。其基于 SEPA 2.0 平台,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成本,目标毛利率突破 10%。

2.P7 + 的技术标杆:10 月发布的 P7 + 将搭载纯视觉 XNGP 和 “鹰眼视觉方案”,取消激光雷达,预计成本降低 20%,毛利率提升至 18% 以上。若能复制 G6 的爆款效应,或重塑品牌高端形象。

3.海外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
小鹏欧洲战略进入实质阶段:德国市场 5 月启动交付,波兰、瑞士等四国计划 2025 年 Q2 开售。欧洲新能源渗透率超 25%,且政策补贴(如德国每辆电动车补贴 4500 欧元)提供窗口期。但需警惕贸易壁垒:欧盟反补贴调查可能使小鹏面临 20%-30% 的关税,抵消成本优势。

4.供应链与成本优化
随着 Q3 碳酸锂价格稳定在 7-8 万元 / 吨,小鹏电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5%-8%。同时,其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电池量产,预计使 800V 车型成本降低 12%,为 P7 + 等新车型预留降价空间。

四、结论: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的平衡术

小鹏的困境是行业转型的缩影:在电动化红利消退、智能化尚未变现的过渡期,企业需在研发投入与短期盈利间找到平衡点。其下半年胜负手在于:MONA 能否打开 10-15 万元市场,P7 + 能否在 20-25 万元区间建立技术壁垒,以及欧洲市场能否规避贸易风险实现盈利。若三大战略同步奏效,小鹏有望在 2025 年实现盈亏平衡;反之,若销量不及预期或海外受阻,373 亿元现金储备可能在 2025 年底消耗过半,面临更大融资压力。

行业层面,2024 年将是分水岭:具备技术壁垒(如全栈自研)、全球化布局(如欧洲建厂)和成本控制力(如垂直整合)的企业将存活,而依赖单一市场或代工模式的车企可能出局。小鹏的选择 ——All in 智能驾驶与全球化 —— 虽风险极高,但也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