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车企的日子,那叫一个愁云惨淡。生产线停摆的警报此起彼伏,高管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位大众高管在慕尼黑车展上,看着对面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的中国新能源车,只能摇头苦笑:“早知道中国车能这么‘火’,当初说什么也不该让荷兰抢走安世。”
这番话,道尽了无尽的悔意和无奈。本来以为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只是地缘政治的小动作,谁能想到,这一巴掌结结实实地打在了自己脸上,直接把欧洲汽车工业的命脉给掐住了。
一颗芯片引发的“血案”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这家总部在荷兰奈梅亨的企业,听起来不起眼,却是汽车业里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它主要生产车规级功率芯片,管着车辆的电源、引擎和刹车,没它,车就是一堆废铁。
安世的前身是恩智浦的资产,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当时欧洲对中国资金还挺欢迎,无锡工厂的产能迅速扩张,一度占到全球八成以上,年产量高达900亿颗。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巨头,都指着它供货,库存周期短得可怜,通常就两到四周。
谁也没想到,荷兰政府会翻出一本70多年前的旧账。今年9月30日,他们突然动用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宣布接管安世。理由冠冕堂皇:防范技术外流,保障供应链安全。说白了,就是对中资企业不信任。安世的中国CEO张学政直接被罢免,股权控制权也丢了。
精准手术捅了马蜂窝
荷兰人以为这是“去风险”的精准手术,结果捅了马蜂窝。就在他们动手前一天,9月29日,美国刚把闻泰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荷兰一看机会来了,赶紧跟上。
中国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直接下令,禁止安世中国工厂的芯片出口,只能在国内销售,还得用人民币结算。这一下,直接断了欧洲的补给线。欧洲车企起初还觉得是政府间博弈,火烧不到自己身上,结果禁令一出,仓库库存立马见底。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总干事SigriddeVries急得公开喊话,说零部件短缺已经让供应链中断,几天内生产线就得停工。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每天眼睁睁看着四千万欧元打水漂。奔驰CEO奥拉·卡伦尼乌斯更是带队全球找货,内部邮件承认,这次比2021年的芯片危机还严重。
不止芯片,电池也慢了半拍
安世事件,只是欧洲汽车业后知后觉的一个缩影。回看几年前,宁德时代2018年敲定欧洲首座工厂落户荷兰时,欧洲车企大多也是一副“看戏”的心态。当时他们还沉浸在燃油车的辉煌里,觉得中国电池不过是“性价比选项”,甚至有高管放话,欧洲电池产业能在2025年前实现自给自足。
结果呢?短短几年,“宁王”成了全球动力电池的“定海神针”。今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十,中国企业占了六席,市场份额加起来快七成。Stellantis集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前CEO对中国技术爱搭不理,结果北美销量连跌五个季度,黯然下台。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烧向了中国,火速与宁德时代敲定合资工厂,砸下重金押注磷酸铁锂技术。
当初荷兰抢到宁德时代,如今反而成了欧洲车企的“甜蜜烦恼”。宁德时代在欧洲接连建厂,从德国到匈牙利再到西班牙,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产能网络。更要命的是,跟着电池来的,还有一整套产业链,成本比欧洲本土企业低了近三成。
中国车在欧洲杀疯了
就在欧洲车企为芯片和电池愁白头的时候,中国汽车品牌在他们后院玩得风生水起。今年9月,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达到7.4%,首次超过韩国,直逼本土阵营。比亚迪销量同比暴增近400%,奇瑞和名爵也涨势喜人。
为什么这么猛?就两个字:能打。中国车主攻插电混动和纯电,续航扎实,价格还比欧洲同类产品低两成以上。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欧洲街头的中国车越来越多。比亚迪的SealU插电SUV,单月在欧洲能卖超一万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大众、奔驰们急着转型,但速度根本跟不上。关税也挡不住,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车在欧洲卖了43万辆,市占率一路攀升。中国车企甚至开始在欧洲本地建厂,比亚迪的匈牙利工厂一旦投产,最后的关税壁垒也形同虚设了。
结语
从安世芯片到宁德时代电池,再到如今席卷市场的中国整车,欧洲车企的“悔不当初”,本质上是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误判。他们曾想通过技术壁垒和政治手段来维持优势,却发现时代变了。当供应链被当成政治筹码,反噬来得如此之快;当市场竞争回归产品本身,曾经的王者也可能不堪一击。现在回头看,当初默许荷兰抢走安世,或许真的是他们近年来最失策的一步棋。但话说回来,就算保住了安世,他们能挡住势不可挡的中国电动车浪潮吗?这恐怕是个更让他们头疼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