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说的是特斯拉在美国推出了一款新的入门版Model Y,价格一下子降了不少,只要39990美元,算下来还不到29万人民币。
这个价格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开始盘算起来了,毕竟特斯拉这个牌子在国内还是很有号召力的,现在价格门槛眼看着又要降低了,是不是个捡漏的好机会?
不过,咱们先别急着高兴,俗话说得好,“买的没有卖的精”,价格降了这么多,车子本身到底变成了什么样,这才是咱们普通消费者最该关心的问题。
这台新车如果真按照这个路子引进到国内,它在咱们这个已经打得不可开交的电动车市场里,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风光呢?
咱们先从大家最直观能看到的地方说起,就是车的外观。
这台新的入门版Model Y,大体上还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圆滚滚的样子,没做什么伤筋动骨的大改动。
但是细节上,特斯拉还是动了些手脚。
最明显的就是车头大灯,以前那种挺有特点的设计被取消了,换成了和新款Model 3差不多的那种一体式大灯,看起来更简洁,眼神也更犀利了。
这种改变,一方面是跟上家族最新的设计风格,另一方面,从生产制造的角度来看,一体化的零件往往能降低生产的复杂度和成本,这可能也是降价的原因之一。
车身的颜色和轮毂,特斯拉还是老规矩,给你一个最基础的免费选项,比如这次的“隐形灰”。
你要是看上了更亮眼的珍珠白或者深邃的钻石黑,那就得另外加钱了,几千到一万多不等。
轮毂也是一样,标配的是18寸的,样式比较普通,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阻,能跑得更远一点。
如果你觉得这个尺寸太小气,想要换成19寸的,也行,准备好一千多美元就行。
这些都是特斯拉一贯的销售策略,用一个看起来很吸引人的基础价把你引进来,然后通过各种选装包让你心甘情愿地把预算提上去。
如果说外观上的变化还只是开胃小菜,那车里面的改动,可就真是实打实地影响日常使用了。
一坐进车里,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材质变了。
以前在中控台这些地方,好歹还有些看起来不错的装饰,现在大面积都换成了织物材料。
当然,那块标志性的15.4英寸大屏幕还在,这可以说是特斯拉内饰的灵魂,要是把这个也减了,那估计就真没人买了。
但是,除了这块屏幕,其他能省的地方,特斯拉这次可以说是毫不手软。
比如前排座椅的通风功能,这个在夏天非常实用的配置,直接就给取消了。
还有后排座椅的加热功能,对于北方的朋友来说冬天还是挺重要的,现在也没了。
更让人觉得有点不适应的是,后排中间那个可以独立控制空调的小触摸屏,也被拿掉了,换成了最传统的手动出风口。
这意味着后排的乘客失去了调节温度的自主权,舒适性大打折扣。
就连方向盘的调节方式,也从方便的电动调节,变回了需要自己动手去掰的手动调节。
这些变化叠加在一起,让整个车内的舒适和豪华氛围降了不少,更偏向于一个纯粹的、满足基本出行需求的交通工具。
在智能驾驶这块,特斯拉的刀法也相当精准。
我们平时听得比较多的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能让车子在车道里保持居中行驶的Autosteer功能,在这款入门版上被取消了。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因为现在很多十几万的国产车都把类似的功能作为标配了。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实现这些功能所需要的硬件,比如最新的HW4.0计算平台和全车8个摄像头,它一样都没少给你装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台车天生就具备了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潜力,但是这个潜力需要你花钱来解锁。
如果你想体验完整的FSD,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功能,那就得另外再掏一大笔钱,在美国是8000美元。
这种做法,就是把硬件成本摊在了所有车主身上,然后通过卖软件来赚取更高的利润。
对于只想买个车代步,对这些高科技功能不感冒的消费者来说,就等于为自己用不上的硬件买了单。
最后再看看动力和续航,这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新车用的是单电机后轮驱动,最大马力大概在303匹,百公里加速时间是6.8秒。
这个性能数据,放在几年前看还不错,但在今天这个电动车性能普遍“过剩”的时代,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和你印象里那个动不动就能在红绿灯把跑车甩在身后的特斯拉,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电池容量也相应地小了一些,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在500公里上下。
这个续航水平对于城市通勤来说是完全够用了,但如果要跑长途,可能就需要提前规划好充电站,续航焦虑还是会存在的。
那么,把所有这些变化综合起来看,如果这样一款Model Y真的以25万左右的价格进入中国市场,它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答案是,挑战会非常非常大。
因为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早已不是特斯拉一家独大的时代了。
就在20万到30万这个价格区间,我们的国产品牌可以说是高手如云。
比如小鹏G6,不仅在智能化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还全系标配了800V高压快充,充电速度更快。
还有像零跑C10、深蓝S07这些车型,起步价甚至不到20万,但在配置上却给得非常大方,什么大屏幕、舒适的座椅、高级音响,这些中国消费者非常看重的东西,它们都尽量满足。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特斯拉,它有强大的品牌效应、成熟的三电技术和软件生态,但在这款入门车上,舒适性配置被削减得厉害;另一边是我们的国产品牌,它们在品牌力上可能稍逊一筹,但在价格、配置、空间和对国内用户需求的理解上,却有着明显的优势。
所以,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就成了一道选择题:你是愿意为了那个“T”字标,去接受一个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妥协的产品,还是愿意花更少的钱,去买一台配置更高、用起来更舒服的国产车?
几年前,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现在,随着国产车的快速进步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道题的答案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了。
特斯拉想通过降价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个想法没错,但它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它的对手们,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和自信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