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固态电池,我最近跟老赵在修理厂后面聊过,他是老牌电池工程师,跟我说:要是中国真能搞出那种柔性全固态电池,特斯拉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当时我还没太当回事,毕竟现在全固态还真没大规模量产的影子,都是实验室里跺脚的东西。但现在细想,确实有点大,不,是很大。
先说个大概数字,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能突破500Wh/kg,这可不是小数儿,普通锂电池还能保持200多Wh/kg就不错了。你想,续航直接翻倍不止,开车人的里程焦虑刹那间就被打回原形。老赵还提到,这种电池安全性极高,针刺电池挤压,基本啥事没有。反正普通液态锂电的爆炸风险一大堆,这下来了,事故率直降。能量密度与安全性双双暴涨,这不是单纯的升级,是游戏规则被改写。
我自己以前也觉得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网络瞧不上,可一想到他们花了多少钱怎么铺的,短时间内谁敢撼动这个优势?但柔性全固态电池如果真能实现10分钟内快速充电,那别人用普通桩也能快充,特斯拉的网络优势就尴尬了。上个月在特斯拉4S店,销售小李跟我说:我们卖点就是续航和超充快,用户很看重这个。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的投入和用户信赖不是说来就来的。
说到柔性,真挺酷的。柔性全固态电池能做成弯曲形状,甚至贴在车门或者车顶上。这个设计空间打开了,厂商能更灵活布局电池组,用更巧妙的方式增加能量总量。设计师兴奋我猜没错。这玩意儿研发难度高到爆,供应链上也得重新整合。就像厨房买了新灶台,锅碗瓢盆都得换,供应商也得配合新菜谱。没那么简单。
对比特斯拉而言,压力很明显。特斯拉现在靠自家的电池技术、BMS、电动车软件和充电网络构建护城河。但要是真有厂商用低成本规模化柔性全固态电池,一下子续航翻番,安全问题死死卡住了,然后充电时间还缩到几分钟,特斯拉的电池技术优势就像被釜底抽薪了。
我之前说得有点大——特斯拉的优势没那么容易被撕裂。他们的供应链已经很扎实,研发投入非常惊人,多个电池技术方向都有布局,尤其是早几年收购了Maxwell,锂金属电极技术也没放松。即便全固态电池普及,短中期内特斯拉依然有话语权。只是,压力肯定越来越大,逼着他们不得不跟上节奏。
供应链问题真是生命线。中国电池产业从上游的材料开采、电极处理、设备制造到组装,都非常完整,且全球竞争力强。试想一下,如果中国率先实现全规模生产,造价能降下来,对价格战是个致命一击。特斯拉要重建供应链,成本高不说,产能也跟不上,保不准就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想细聊一下成本。
上次和修理工老李聊,他抖了一下烟说:燃油车和电动车不光看买车价,算算能耗跟维修,才知道谁划算。他大概算过,他那老买家里电动车,百公里电费得二十来块,燃油车差不多二十多块,这成本差别谈不上悬殊。但如果电池寿命牛到跟车一样长,且充电快,意味着省下的时间和安全隐患都不少,这价值超过了纯数字成本。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里面有次去电池厂拍的照片,机器巨大得像足球场那么大。制备固态电解质的设备都很特别,成本和工艺门槛高,这也是为什么全固态电池量产难度大。中国之所以被看好,是因为有能力搞设备和材料一揽子配齐,工业化流程(虽然还在摸索)相对更快更完整。
说到品牌形象,老赵还说,特斯拉这几年一直被捧成行业先锋,但如果被国产车企在基础技术上反超,尤其是电池这种核心中的核心,那个光环就掉了。中国市场又是全球最大市场,这局可那么简单啊。特斯拉到时候是不是只能靠自动驾驶软件和生态服务撑门面?这让我想问,技术领先和用户忠诚度之间,你觉得哪个更能帮助特斯拉抵抗冲击?
也有个没细想过的点(仅估算),全固态电池如果能大规模量产,保值率是不是能提高?现在二手电动车残值低,很多原因是电池退化和安全隐忧。不知道全固态电池是不是能彻底改变用户对电动车二手市场的看法?这个变化一旦发生,车企的售后体系和融资模式都可能改写。
特斯拉不会躺平。他们肯定加速研发,很可能再掏钱买技术,拼命赶进度。与此不排除会主动给充电桩开放底层协议,让更多快充桩兼容特斯拉,以弱化超级充电网的独家优势。这个事儿听销售小李说过,他说厂里一直在琢磨怎么增加充电网络的弹性和收益。
那你们觉得,未来几年,柔性全固态电池真能量产吗?它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真正起飞的关键?而特斯拉,是继续领跑,还是被后来者按在地上摩擦?我倒是很期待看到那些车企设计师们用柔性电池来折腾新车,毕竟这不仅仅是续航的问题了,更是审美和空间利用的革命。
柔性全固态电池出来,能不能像手机里的屏幕一样对整个产业带来颠覆,咱们还得拭目以待。今天先聊到这里,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