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凑在一起聊车,总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那传说中的日系车发动机。
很多人都说,那玩意儿结实得像块石头,跑个四五十万公里连大气都不带喘的,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车壳子都锈烂了,发动机还能拆下来当传家宝。
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家的一些国产车,有时候开个十年左右,发动机的声音就开始变得不对劲,小毛病也渐渐多了起来。
这心里难免就犯嘀咕,同样是铁疙瘩造出来的机器,这差距咋就这么明显呢?
是不是咱们的技术真的就差那么一大截?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门道聊个透彻。
首先得明白一件事,日本车企造发动机的思路,从根上就跟别人有点不一样。
他们追求的不是那种一脚油门下去,能给你带来强烈推背感的极致性能,而是一种近乎“无聊”的稳定和耐用。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一个养生专家,他不追求短跑冲刺能有多快,他追求的是活得长久、身体健康。
所以,日本的工程师在设计发动机的时候,往往会把各项参数调得非常保守。
发动机的转速不会拉得太高,气缸里的燃烧压力和温度也控制在一个相对温和的范围。
这样一来,发动机内部的活塞、连杆这些天天高速运动的零件,工作强度就不大,磨损自然就慢,寿命也就相应地延长了。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前些年当德系车把涡轮增压玩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日系车还固执地抱着自然吸气发动机不放。
不是他们没技术,日本掌握涡轮增压技术的时间非常早,但他们觉得这项技术会让发动机的工作环境变得更苛刻,可能会影响到那份引以为傲的可靠性,所以宁愿等技术彻底成熟稳定了再大规模使用。
这种“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是日系发动机长寿的第一个秘诀。
光有好的设计理念还不够,怎么把图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就要看制造工艺了。
这方面,日本人的精细是出了名的。
举个听起来有点夸张的例子,为了让发动机的金属零件在常温下能贴合得更紧密,有些日本工厂会在零下十几度的恒温车间里进行组装。
利用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在低温下装配好的零件,回到常温后会自然膨胀,彼此之间咬合得严丝合缝,间隙小到肉眼无法分辨。
再比如拧螺丝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可能觉得只要拧紧了就行,但在他们的生产线上,每一颗螺丝要用多大的力去拧,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严格控制的。
力矩小了怕松动,力矩大了怕零件受力变形。
正是这种在每一个看不见的细节上近乎偏执的追求,才共同造就了日系发动机极低的故障率。
再往深层次说,就得谈到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了,特别是材料科学和高端制造设备。
发动机的核心部件,比如缸体、活塞、曲轴,对金属材料的要求极高,既要耐高温高压,又要耐磨损。
日本拥有像神户制钢、住友金属这样世界顶级的钢铁企业,它们能生产出性能优异的特种合金钢,为制造高品质发动机提供了最好的“原料”。
反观我们国家,汽车工业起步比较晚,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刚刚开始摸索,当时整个工业体系还很薄弱。
在高端金属材料的冶炼和铸造工艺上,我们确实存在差距,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高品质的发动机原材料还需要依赖进口。
这就好(比)做菜,没有顶级的食材,再好的厨师也难做出顶级的美味。
除了材料,把这些好材料加工成精密零件的机床设备也至关重要。
发动机内部零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它的运行平顺度和使用寿命。
日本的机床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积累,精度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而这恰恰是我们过去的一个短板,高端数控机床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都需要时间来培养和沉淀。
当然,我们也不能总盯着过去的差距不放,而忽视了我们自己的飞速进步。
说国产发动机十年就喘,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老黄历了。
最近这十几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世界奇迹。
我们的车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就拿发动机的核心指标“热效率”来说,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现在,像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已经超过了46%,奇瑞的鲲鹏动力系列发动机热效率也达到了44.5%,这些数据不仅不输给同级别的日系主流产品,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超越。
而且,很多国产品牌敢于喊出“发动机终身质保”的口号,这背后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和对产品质量的绝对自信,是根本不敢做出这样的承诺的。
更重要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赛道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过去,大家比的是谁的内燃机技术更牛,发动机和变速箱是汽车的心脏和灵魂。
在这个领域,日本和德国的车企经营了上百年,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护城河和数以万计的专利壁垒,我们作为后来者想要追赶和突破,确实困难重重。
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游戏规则变了。
电动汽车的核心不再是复杂的机械发动机,而是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技术。
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国家凭借着前瞻性的布局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几乎和所有国际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军者,为世界各地的车企供应产品。
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系统,在实际使用中的节能效果和驾驶平顺性,已经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这就像一场长跑比赛,我们在上半场落后了,但在下半场换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我们不仅追了上来,还有机会率先撞线。
所以,日系发动机的耐用神话,是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实力差距的体现,而我们正在用更快的速度、在新的赛道上,书写属于中国汽车工业自己的传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