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集体按下电动化“刹车键”,是务实还是退缩?

近日,法拉利股价单日暴跌近,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直接导火索是其宣布将2030年纯电动车占比目标从40%砍半至20%,同时燃油车比例翻倍至40%。无独有偶,保时捷推迟多款电动车型推出;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奔驰延长内燃机生产周期;沃尔沃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承诺……一场由豪华品牌主导的电动化战略“回调潮”正席卷全球车企。

跨国车企集体按下电动化“刹车键”,是务实还是退缩?-有驾

车企放缓电动化的首要原因是电动车型的盈利难题。以保时捷为例,其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从2021年的15%飙升至2024年的37%,但整体利润率却从18.3%降至14.5%。福特2023年电动汽车业务巨亏47亿美元,被迫撤销2026年实现8%电动汽车利润率的目标。高昂的电池成本、软件开发和电力投入,使电动车综合生产成本长期高于燃油车,而欧美缺乏本土动力电池产业链,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

市场接受度也未达预期。欧美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疑虑集中在价格、续航和充电基础设施上。在德国,居民用电价格高达约45欧分/千瓦时(约合人民币3元/千瓦时),削弱了电动车的用车成本优势。。美国消费者则因长途出行需求高,对充电便利性尤为敏感。欧洲公共充电桩车桩比普遍超过15:1,基础设施缺口难以支撑大规模电动化普及。

跨国车企集体按下电动化“刹车键”,是务实还是退缩?-有驾

全球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呈现显著差异。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占率已突破50%,而欧洲纯电动车市占率仅为15.37%,美国在政策波动下电动化进程明显放缓。这种分化迫使车企采取区域差异化策略。奥迪在中国加速推进纯电工厂建设,与上汽合作开发智能数字平台;在北美则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宝马一边在沈阳投产新世代电动车型,一边在欧洲继续更新内燃机产品线。

跨国车企集体按下电动化“刹车键”,是务实还是退缩?-有驾

欧美政府的政策调整也为车企“减速”提供了空间。美国环保署将2032年电动汽车渗透率目标从67%下调至56%,英国将燃油车禁售令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欧盟允许2035年后销售使用合成燃料的内燃机汽车。这些举措降低了车企短期转型的紧迫性。

技术路线上,混合动力车型成为过渡期的焦点。宝马重启增程式混动技术,法拉利将混动车型占比维持在40%,本田将2030年纯电动车销售目标从40%下调至30%以下。车企意识到,在纯电动车市场成熟前,混动技术既能满足减排要求,又能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