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售价45万元的电动车,发票金额高得吓人,消费者以为能全额免税,结果缴税时才发现,不含税价早已超过33.9万元的红线,多掏近两万元。类似“价格障眼法”在过去几年屡见不鲜。2026年起,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再度收紧——不仅免税额度减半,技术门槛也大幅提高。这一次,国家不再只是“发红包”,而是在设规则、划红线,逼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真本事。
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车要继续享受购置税减免,必须跨过新门槛:纯电车型能耗须符合最新国标GB 36980.1—2025;插混和增程车型纯电续航等效里程不得低于100公里,且油耗与电耗双双受限。政策明确,不符合条件的车型将被踢出免税目录。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针对“政策套利”的系统性围堵。
过去,部分车企靠“拆票”玩换电避税,把电池和车身分开开票,压低计税基数;有的虚标高价,用“直降3万”话术误导消费者,实则让买家承担超额税负;更有经销商拿已退市车型忽悠客户,导致购车后无法免税。这些操作暴露了政策执行中的缝隙。监管层早已察觉,随即建立动态《减免税目录》,强制车辆信息联网核验,推行“车、票、证”三统一,并设定3万元免税上限,防止高溢价车型变相套利。
如今新规进一步加码,本质上是把“防作弊”机制嵌入技术标准。100公里纯电续航门槛一出,大量续航不足的插混车型瞬间失去资格。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靠小电池+大油箱的“伪新能源”混日子。能耗分档管理也堵住了“一刀切优化”的漏洞——重车轻车区别考核,逼车企精细化研发。而2025年12月12日的申报截止日,更像一道倒计时警钟,迫使企业提前亮出底牌。
头部车企早已未雨绸缪。理想全系增程车续航超200公里,比亚迪DM-i主力车型普遍迈过120公里线,技术储备足以应对新规。蔚来、小鹏则通过800V平台、自研电驱系统降低能耗,争夺纯电赛道合规优势。反观一些依赖老旧平台、主打低价短续航插混的二线品牌,或将面临产品断档、目录出局的生存危机。政策不再“普惠”,而是奖励真正投入研发的企业。
这场变革的深意,不只是淘汰落后产能,更是重塑激励机制。从最初“有电就补”的粗放扶持,到如今“节能才免”的精准引导,政策逻辑已完成转向。未来,补贴或许会进一步从购车端转向使用端,比如按实际行驶里程发放运营奖励,彻底切断虚假申报的动机。唯有如此,红利才能真正流向创新者,而非套利者。
技术可以迭代,标准可以升级,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才是政策长久生命力的根基。当“薅羊毛”的空间被压缩,剩下的,才是真正在造好车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