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片被川味火锅和休闲慢生活包围的地方,这几天却因为一场圈粉无数的“大型秀场”变得有点不一样了。
没错,说的就是第二十八届成都车展的现场,尤其是那块热气腾腾的小鹏汽车展台。
你会问,一个车企带着科技生猛上阵,到底是想玩什么新花样?
还是说,他们是真的对“AI改变世界”这句口号不只是喊喊而已,是真的打算拿点硬实力来就地验证?
提到车展,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灯光闪烁、模特造型、销售猛推新车,气氛热烈却也套路满满。
但现场的小鹏汽车似乎有点“剑走偏锋”,不光端出一桌子AI豪华菜品,还把机器人都请来了——你说这样的科技感,谁看了不会心里咯噔一下?
之前有不少人还在调侃,“AI汽车到底是噱头还是未来?”这次,小鹏算是摊牌了。
他们不仅带来全面焕新的P7、G7、X9这些智能纯电座驾,还把MONA M03和那个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一起请过来,让整个展台成了“前沿科技大秀”的剧场舞台。
细心点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不止是堆几辆新车那么简单,小鹏展台主打“AI全家桶”,什么图灵AI智驾、AI芯片、超级电池、超充系统……几乎把智能化和电动化所有最躁的技术亮点端上了桌。
有人驻足围观,有人直接下单,还有那些被技术细节吸引,站在附近琢磨半天的“铁粉”,都仿佛在问:AI下的汽车,真能carry我们的下一个十年吗?
说到底,这场秀能成热议焦点,还是绕不开几个谜底。
AI到底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什么?
小鹏的这波操作,能撑起未来“豪华纯电轿跑”到“AI生活服务”的跨界大旗吗?
又或者,所谓“全明星阵容”背后,真的埋了什么颠覆式的创新线索?
其实,爆款车型的热度和技术秀带来的“流量池”,每一家都在觊觎。
但小鹏这次的打法,多少跟以往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直接把自己推向了新一轮科技竞赛的封面。
细数小鹏的最新成绩单,能看出他们已经从单一卖车,转向了以技术为核心的话语权。
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亮眼到让不少同行都“瑟瑟发抖”。
182.7亿的营收,刷出了125.3%的同比增长。
单季交付突破10万台,看着数据条直接翻番——241.6%。
公司毛利率提升到了17.3%,现金储备也膨胀到475.7亿,这些钱等于短时间内“自我造血”,让研发投入的底气暴涨。
什么22.1亿的Q2研发费用,硬核升级迭代,都是靠这些底盘撑起来的。
这个数据不是挂在嘴边的噱头,背后是一连串的改款上市。
2025款G6、G9、X9,MONA M03 Max,小鹏P7+超长续航旗舰版,五款新车扎堆登场,直接带动了Q2交付量创纪录。
其中G6、G9在国内细分市场实现“霸榜”,X9连续登顶高端MPV销量第一,不止在内地,连香港、泰国和印尼这样的海外市场也开始“收割”。
MONA M03更是“长线作战”,一年累计交付16万台,11个月月月破万,直接刷新了纯电A级轿车的销冠纪录。
一边国内热销,一边海外狂飙,这波全球化操作让小鹏的行业地位显然不只是靠嘴皮子。
其实,越是火爆的背后,越是藏着行业转型的隐约信号。
对于许多人来说,认定传统卖车就是血拼降价,比谁能用最低价把最多的人拉进来。
不过小鹏玩的,就是技术+体验的“两条腿”,甚至跟大众集团技术战略合作搞起了“升级”。
双方横跨三年开了四次大项目,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不仅会集成大众在中国的纯电车型平台,也会融入燃油和插混平台——这波联手等于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不得不说,愿意跟大众这样的老牌巨头同台亮剑,技术底层的实力估计也不是吹出来的吧。
这一切铺垫下来,其实是为一场爆点揭幕做前奏。
现场最吸睛的新贵,非全新小鹏P7莫属。
今年8月27日首发上市,702长续航Ultra、820超长续航Ultra、750四驱高性能Ultra到750四驱鹏翼Ultra一口气推出四个版本,售价区间21.98万到30.18万。
有网友调侃,“你家楼下P7还没到货呢,春熙路步行街已经交付了成都首批。”上市7分钟大定突破一万台,现场热度高得能让人“人挤人”里大喊一句:“这车真不便宜,但人人都想试试。”
讲实话,P7这套原创设计,非常懂国内车主的审美需求。
宽高比、长高比、轮高比玩起了超跑的黄金比例,1.40、3.57、0.52不是一些生硬的数据,而是用视觉直击大家心头的“豪华+运动感”。
亮点设计也没忽略,纯平发光LOGO、悬浮式牌照架、电动尾翼,简直像在比拼谁能把性能和颜值完美结合。
内饰就更细节了,三轴灵动屏、Touch Pad、运动方向盘和一体式座椅布局,沉浸式交互体验和操控感你都能找到——特别是鹏翼Ultra专属门、副驾零重力椅,还有高级定制材质,这些配置不是单纯炫技,是在重新定义电动豪华的边界。
专业人士看,智能化才是真正的灵魂所在。
三颗本地端图灵AI芯片,总算力2250TOPS,“AI大脑”做到了业内全球第一。
那些物理世界大模型啥的,说直白点,就是把复杂的路面和驾驶场景交给AI,让车更“懂人心”更“能见机行事”,体验和安全性提升不是吹的。
超跑级中置电驱、50:50前后配重,做到了稳又快。
全铝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双腔空簧与智能可变阻尼,能上高架也能进山路,既有舒适又能撒点野。
电池性能也不含糊,858电池包、800V平台、5C超充,10分钟补能525公里不是数字游戏,最长续航能上820公里——“续航焦虑”突然成了历史。
话说回来,安全和智能才是行业“天花板”大比拼的分水岭。
全新小鹏P7首发了全球首款湿滑路面AES功能,能自动紧急转向避险,适配各种坑洼、冰雪、高速施工路段,速度能上80-130km/h。
当前,这套智能逃生系统在行业里也是独一家。
极致耐力测试,24小时不歇地跑3961公里,还在浙江赛道刷出1分38秒767,拿下50万内最快纯电轿跑的弯道王。
有点“因为稳,所以快”,这句宣传语其实是实力的侧写。
讲智能驾驶软硬件同自研,十年死磕,逻辑就是通过大算力AI芯片和物理模型的跨域融合,让场景应变更敏锐,数据迭代更彻底——你以为只是P7和G7这样Ultra级别的车才配三颗AI芯片?错了,后续所有Ultra都单车标配,不断更新加速L3、L4时代到来。
说到机器人,那台IRON亮相更像是给产业生态加了个“迷幻剂”,未来要用在生产和服务场景,再给AI汽车铺出想象空间。
成都本地的新能源消费是个风向标。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已经冲到47.1%,等于快一半的人买新车都会选“电动智能”,刺激了车企的创新速率。
海外更是“野蛮成长”,1-7月小鹏海外交付2万多台,业务端铺到了46个国家和地区,印尼本地化生产落地,说明全球化战略已经实质启动。
很多人关心,小鹏的十一周年庆是不是要搞点大动作,答案一目了然。
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靠技术创新引领汽车产业智能化,这一路下来,他们已经把行业的门槛重新树立了一遍。
巧了,“AI改变世界”不再只是口号。
这场车展像极了一个分水岭,小鹏到底是要玩转智能电动,还是要带领行业步进AI新时代?
谜面都在台前,谜底其实藏在一大波科技与交付数据中。
这么多年,汽车圈最怕的是“自嗨式创新”,开发布会讲大词,落地一问三不知。
但这次,小鹏用行动说话。
爆款车型成了“社交货币”,AI芯片和大模型是底层逻辑,全球化战略搞起了“买遍全球”,加上大众站台和自主研发——很难说这不是一次行业的“洗牌之旅”。
回头看,智能化和电动化如同两股洪流,冲击着旧有车企的惯性。
更别说,主动安全的极限突破,三电系统的行业标杆,和智能辅助驾驶的自研基因,所有技术细节都是隔着屏幕能感知的硬核。
小鹏这场秀,是在逐步拆箱,告诉大家:未来不是等着AI降临,而是主动迎接AI重新定义出行、生产和生活方式。
汽车早已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联结智能化服务、场景和人性的终端。
如果说,这场成都车展是一枚投向行业池塘的科技炸弹,小鹏无疑是第一个敢冲进“技术爆点”的汽车玩家。
玩流量有套路,但是靠真实的创新和数据,才有资格站在行业的前排。
问题来了,AI汽车成真之后,我们到底该如何拥抱这个全新的时代,如果这不是一场昙花一现的大秀,你会买账还是观望?
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AI汽车的下一步会是什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