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车油箱虚标,续航参数作秀,厂商解释争议多

混合动力汽车,这些年被包装得像是环保界的明日之星,好像买上一辆就能风驰电掣地驶向绿色未来。可惜纸包不住火,近日有汽车网站对二十多款混动车型(包括插混与增程)实测加油量,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油箱实际容积大大超出汽车企业标注的额定容积,有的超过标称三成。这操作,用句时髦话讲,简直是“吊打物理常识”,也就是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遮羞布”,没想到被一撕就碎。

混动车油箱虚标,续航参数作秀,厂商解释争议多-有驾

长期以来,混动车都有着“省油”的金字招牌。无论市场营销还是车主口碑,一打开话匣子,句句围着“比燃油车省油转”。于是,混动技术就被追捧成超越传统内燃机的高科技。但是省油这事儿,业内早已争议不断,甚至有些老司机本能地反问:“到底省了谁的油?”

解读混动车,先要分清两大门派:增程与插混。增程相当于电动车里塞了台小发电站——电池有电就用电机驱动,油机只负责给电池充电。看起来先进,其实能量传递链条变长,多了一道转换环节。能量守恒定律说得明明白白:多绕了一圈,效率能不打折扣?与其说是节能环保,不如理解成“转进一圈儿,燃油利用率可观地降低”。

插混倒是路线不同:油和电一起干,有电先用电,没电了油机顶上。尤其是在城里人流车流蜗牛速时,确实省点油。可一旦跑高速,油机就得全力拉扯,推动比同级更重的“油电合体”,外加风阻更大。结果是,理论上的省油神话,被地球引力狠狠教育:重量、风阻、机械损耗一样少不了。

偏偏厂商还要争个高下,不惜在油箱上做文章。你说这混动车不缺电可续航,偏偏又盯着油箱下狠手——把油箱做大,续航一下暴涨。数据一好看,“综合能耗”和“总续航”在参数表里刷得哗哗亮眼,似乎坐实了混动车逆天省油的传说。可油箱的虚标与实际差距越大,反倒让人怀疑:这到底是给节能做加分,还是给数据“打增高”。

讽刺的是,业界一直拿油箱大小说事。最近这次测试,某知名新势力品牌反倒油箱标称与实际差距只有6.3%、3.5%,算得上老实本分。谁想新晋“造车新贵”们玩得更溜,七款模型里有六款标称与实际差距超过10%;有的干脆直逼三成,这种创意如果用在技术上,还真可能造出好车。

至于企业如何解释?一口咬定一切符合国标,理由是汽油会热胀冷缩,标称容积本身就是实际容量的95%。换句话说,法定允许5%-10%的差距都是安全冗余。问题在于,如果只是按这个比例,那些刚好10%上下的车企也够“会算”——做到安全标准极限,续航数据正好拿捏到极致,可争议最小。

真要摊开说,油箱容积与续航的暧昧关系,不过是打一场“参数战争”。新能源时代续航焦虑正盛,大家都盯着电池容量不够,再增加就成本飙升、车身更重。聊胜于无,油箱增大成了弯道超车——刷一波续航又拉低油耗,产品说明看得人眼花缭乱。

混动车油箱虚标,续航参数作秀,厂商解释争议多-有驾

只是,技术进步终究靠真本事,不是靠数字障眼法。有趣的是,厂家们热衷钻空子,结果却让本该“以诚服人”的节能座驾,成了鱼目混珠的油虎。在消费者眼中,所谓“遮羞布”撕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实际表现的原形。

混动车油箱虚标,续航参数作秀,厂商解释争议多-有驾

说到头,这不是简单的容积之争。它反映的是汽车行业里“指标崇拜”和“竞赛思维”——没法靠技术大突破,便只好用各种参数演绎花活儿,让数字上看着省、看着强。而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既要用脚投票,也要睁大眼睛,别让自己做了别人的数据背景板。撕掉这些遮羞布后,行业才能好好审视自己:究竟是为科技进步而创新,还是为数字好看做加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