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电动车的“幻影”与现实:特斯拉的“割肉”策略,谁在笑,谁在哭?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句古诗,用来形容大家对特斯拉那传说中的平价电动车项目(Model 2)的期待,再贴切不过了。
然而,就在大家翘首以盼之际,这个项目却如同一缕烟,悄然散去,让无数期待的目光瞬间黯淡。
这不就跟那《西游记》里的妖怪,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透吗?
但,特斯拉的“魔术”还在继续。
项目幻灭,新车登场。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特斯拉在美国官网悄悄地发布了新款Model 3标准版和Model Y标准版。
价格?
低于4万美元!
这消息一出,市场瞬间炸开了锅。
新款Model 3和Model Y的起售价分别为36,990美元(约合人民币26.35万元)和39,990美元(约合人民币28.48万元)。
这意味着,相较于它们的老大哥,价格直接“瘦身”了5500美元和5000美元。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瘦身”版本来到中国市场,按照这个幅度推算,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起售价,那不就分别逼近23万元和20万元了?
这价格,简直就是一颗颗精准投掷的“价格炸弹”,足以在市场掀起一阵巨浪。
然而,这“瘦身”,并非凭空而来。
笔者认为,这背后是特斯拉“成本定价”哲学的一次极致演绎。
当一个产品无法通过技术革新带来颠覆性的成本降低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减法”——优化配置,去除那些对核心功能影响甚微,却又占据成本的元素。
这就像《三国演义》里的火攻,精准打击,直击要害。
那么,这“减法”具体减了什么?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Model 3的标准版,第二排座椅加热功能被取消,后排的触摸屏也消失了,方向盘和后视镜的电动调节功能也从配置单上“下架”,甚至连悬挂系统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而Model Y,则告别了全景玻璃车顶、后排屏幕、真皮座椅,轮毂尺寸也缩小了,充电速度也从250千瓦略微下调至225千瓦。
最令人玩味的是,连特斯拉引以为傲的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中的“自动转向”核心功能也被移除,标准版仅保留了交通感知巡航控制。
这无疑是在宣告,曾经那个以“科技标签”自居的特斯拉,也在向成本妥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但,笔者的经验反复证明,这些“被减掉”的配置,对于大多数以家庭用车为主要目的的消费者而言,真的那么不可或缺吗?
我们不妨看看最核心的续航表现。
这两款新车的续航里程均能达到321英里(约合517公里)。
这个数字,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虽然算不上顶尖,但绝对是够得上“体面”的。
放在中国市场这个维度来审视,以Model Y为例,像深蓝S07、海豹06EV等同级别的中型SUV,它们的入门版续航也基本在500公里以上。
而若将目光投向20万元左右的纯电中型SUV市场,小鹏G7、极氪7X等车型的入门版续航早已突破600公里大关。
所以,从续航这一硬指标来看,特斯拉的“标准版”车型,虽然有所妥协,但依然有其市场竞争力。
可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出乎意料。
新车发布后,特斯拉股价不升反降,下跌4.46%,市值蒸发了高达6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30亿元)。
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如此精准的“成本优化”,为何未能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这是否暗示着,消费者对“科技感”的期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价格敏感?
“价格不会轻易变动”的特斯拉,这次为何如此“主动”地价格调整?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在特定市场、特定时间下的“战略博弈”。
今年7月,美国总统签署的“大而美”税收法案,从9月30日起,将取消对电动汽车的税收抵免。
在此之前,消费者还能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补贴。
这意味着,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实际售价,在政策调整后,将大幅上涨。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特斯拉推出了“廉价版”车型,这更像是一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是其应对市场风云变幻的“应急预案”。
那么,这场“价格战”会不会在中国市场重演?
咱们不妨先看看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处境。
今年1月至8月,特斯拉在华销量为361,179辆,同比下降6.9%,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6.5%缩减至4.8%。
为了提振销量,特斯拉已经采取了降价等多种措施。
最近一次,就是9月1日,Model 3的830公里续航版本,价格直接下调至25.95万元,距离其上市还不到一个月。
此外,中国市场自身也在面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的调整。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的公告,2026年至2027年期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将减半征收,但每辆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这意味着,随着税收政策的演变,未来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将有所增加。
对于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这样的主销车型而言,这部分成本的增加,将直接影响其终端售价。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特斯拉的“廉价版”车型,是否会成为在中国市场提振销量的一剂“良药”?
笔者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毕竟,经过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即便是在15万元左右的价位,消费者也能获得相当不错的配置。
市场竞争的激烈,已经显著提高了消费者的“价值感知阈值”。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车型更新,而是一场围绕“价格”和“价值”的深度博弈。
特斯拉一方面试图通过“成本优化”来降低入门门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全球政策变化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特斯拉的这一系列操作,无疑展现了其灵活应变的策略。
然而,消费者最终的选择,将取决于他们对“科技感”与“性价比”之间的权衡。
你认为,这些被“精简”的配置,真的足以让你放弃对特斯拉“科技标签”的期待吗?
或者说,在如今琳琅满目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特斯拉的“标准版”车型,能否再次拨动你的心弦?
这,或许才是这场“价格战”背后,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全部评论 (0)